第429章 这不是成熟的做法(1 / 2)

“有人在问我,是否收到了Space的邀请,去鉴赏他们的概念车?

我确实有收到,并且我也会去,我对Space的新车非常感兴趣。”

某一线车评人在直播的时候,弹幕上全是在问他有没有收到邀请。

因为Space的邀请函发出去之后,有很多车评人已经开始晒自己收到的邀请函了,这样的热点对于以流量为生的汽车类自媒体博主来说不可能不去蹭。

收到了的车评人能够秀自己收到的邀请函,去之前、去之后视频都不知道能水多少期。

没收到的车评人可以猜,或者说自己从同行那听来的小道消息。

总之只要有心,总是能够找到蹭流量的角度。

“其实之前一直想讲,碍于一些客观原因所以一直没讲。

我知道大家对于Space造车都很乐观,一开始背靠光甲航天和特斯拉两大巨头,光甲航天在我们国家的口碑和声誉,那不用多说,比华为还要更恐怖的存在,如果光甲航天上市,光是企业商誉给个几千亿的定价我都觉得不过分。

以及高端豪华品牌的潜在客户们,他们对于Space的认可度也非常高,都愿意拿真金白银去买单。

我身边A9以上的创一代、富二代朋友们,他们对于Space,态度都很一致,都表示上市后会买一辆支持光神。

这点毫无疑问,它的潜在客户是非常庞大的。

但是这不代表它真的能够在豪华车品牌中立足,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家有品牌号召力、影响力,能够在100万以上站稳脚跟的品牌。

因为你所知道的,以及在网上看到的这些潜在客户,他们都是冲动型客户,也就是说他们第一次会愿意为你买单,但不代表未来会持续一直支持你,你终究还是要靠产品力来说话。

这样说大家可能比较难理解,找个例子来解释可能你们会比较容易理解。

大家知道星爷吧,离现在也有十年时间了,当年星爷在国内的营销策略就是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从西游降魔篇就开始玩这一套,到了美人鱼的时候这个营销策略已经炉火纯青。

美人鱼砍了三十多亿的票房,是内地首部破30亿的国产电影,再后来票房就一路走低,新喜剧之王在上映首日票房2个多亿的情况下,最终票房只有6亿左右。

这说明,星爷的品牌确实具备足够的情怀,有市场号召力,但终究是作品说话,当作品不行的时候,你再有情怀也得给作品让路。

几十块的电影票如此,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汽车更是如此。

所以从来就没有必成这回事,也不要以为背靠巨头就是免死金牌。

这几年,死了多少所谓背靠巨头的新能源品牌,背靠巨头有可能死,有国资背景也有可能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老实讲这类内容之前不讲是因为想接商单,而现在能讲是因为现在不行的新能源品牌已经死完了,在华国这个新能源吃鸡赛道上还能活下来的,都有点看家本领在,已经不太可能会暴毙了。

现在已经算是进入到新能源车的下半场了。

“话题回到Space会不会暴毙上,我和大家说心里话,我一开始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我觉得它活不长,因为它是合资品牌,合资的另外一方还是来自阿美利肯,是特斯拉。

所有合资品牌为什么都不行,这几年销量大幅下滑,怎么都救不活。

各类车评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说营销跟不上,有说技术不行,有说是之前日子过得太舒服,也有说是因为傲慢。

这些都是原因,但它们这几年把这些缺点都改了,在体验上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但消费者仍然不买账。

这里面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无法解决的,甚至在内部开会的时候,他们连提都不敢提,但殊不知这才是合资品牌只有可能死路一条的终极无解难题,营销、技术、产品力这些都能改,只有这个终极无解难题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没有办法解决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终极无解难题的存在,我才会并不看好Space。”

作为少有会说一点真话的车评人,过去因为在国内合资品牌、新势力都干过,出来干车评人能够给出大量干货而迅速爆火,直播间里的观众狂扣弹幕。

大家都想知道对方所说的终极无解难题到底是什么。

“抱歉,卖个关子,这个现在我还不想说。

之后我第一次觉得Space有可能能成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法人是由光甲里的甲,也就是林总直接担任,而且企业也是林总直接参与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这点可以在林总的抖音里能够看到。

这从商业上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行为,这和林总在公开场合里成熟商业精英的形象是不符的。

这样的决策不够精明,它给自己预留的辗转腾挪余地太小了。

真正成熟的决策是,建立子品牌,但是不要自己亲自下场,找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具体经营。

如果换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会和国内一线车企各成立一家公司,像什么吉利、比亚迪、上汽等等,一家投一部分钱,我只做资方,并且会很低调。

我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就叫极光,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就叫迪甲,总之你可以扯我的虎皮,但我在公开场合不会去帮你主动宣传,你也确实是我的子品牌。

然后就养蛊,这些谁能跑出来,谁才是亲儿子,该给的资源该站的台该有的扶持,全部会给,直接出来收割胜利果实。

至于没能卷出来的品牌,那就切割,反正它也不是用光甲为名,没有和我光甲航天深层次绑定。

这才是成熟的商业做法,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最开始以为Space就是这样的路数,就和过去所有所谓大厂合资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一样。为了规避风险所成立的子品牌。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之前业内没人讲,但是实际存在的一个东西,那就是股东方越牛逼的新品牌,越不想负责,或者说没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