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作者,我没有提前写大纲的习惯,没有具体的大纲,但是在写作前,我是对《好友》做过一些规划的。我本人是做文学批评出身,所以在动笔前,按自己做批评的时候会关注的角度,大致规划了一下文章结构:
.
前佛玄、后岐靖。前一半在野,少年意气最重,故事可以有一些唐传奇(比如红线传、聂隐娘)的江湖纵横感和非现实感;后一半在庙堂,王侯取代任侠,现实责任加重,帝国的阴影和皇权的重量压了下来——文章的出世格调前后统一,但前后的风格要有区别。楔子插在前后之间,要能关联前后。佛道的出世感要在全文隐约浮动,给全文打上相对统一的底色。次要人物前后穿插交织,与主要人物共同织出命运图案,构成结局。
.
-
八卷正文结束,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我觉得文章大体上完成了最初的结构设想。8卷:起,承,转,合,再起,承,转,线索聚合得出结局,每3章一个题目,除终章《偕隐》外,共8卷*30章,结构比较匀称。写到正文结束,我给自己的坚持打个90分,不容易,写下来了;我给这次写作的完成度打80分,这可以称为一次“创作”,有一定的主题深度和复杂度,不至于对不起自己的专业,也基本完成了目标。
.
我并非读者,这篇小结只是我从作者的角度拆解了一下全文,评价了一下自己的写作。写作和阅读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譬如读者完全可以给作品贴“丧尸”“权谋”的归类标签——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的权力,一直在读者手中。对作品评价而言,评价技巧有一定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里面有没有读者的感动。唯有希望这部作品在某些片刻,给读者带来了这样的感动。
.
.
====
后记·猛志固常在
.
创作的感受最初如同一团火焰,我焦灼地追逐它,我以为《好友》会是我最好的作品,现在这种焦虑感已经退去,我张开手心,创作不再灼热,而是温和地流动于我的手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区别绝不在于长短,它们的写作结构并不相同,在短篇《爱神之门》后,我完成了一部自己的长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