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九章 彩云之南(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1786 字 3个月前

同时他还在阿萨姆地区推广汉话,建立汉学学堂。这又需要大量的教书先生。这一次石达开再次开口跟华族要。

除此之外,石达开还对太平国的军队进行了精简整编。

太平新军的表现让他认识到兵贵精而不在多,只要装备和训练跟上去,拥有一支精兵显然要更加的划算。

太平国北边背对着华族,几乎不设防。因为你设防也没有用,太平国现在和华族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就跟后世的美加边界一样。

石达开现在将兵力主要部署在阿萨姆南边的梅加拉亚丘陵地带。

这里西边扼守着雅江的下游,南边对着东孟加拉管区。

现在东孟加拉管区大部分被圣战军给控制了,所以太平军只要防止英军逆流而上就行了。

石镇吉率领的五千新军就据守在这里。

与英军最近的圣战军,虽然经历了一场惨败,但是阿米尔率领的义军残部却控制了东孟加拉管区。

只是圣战军无力控制瘟疫的扩散,东孟加拉地区的人口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到处都是掩埋尸体的万人坑。

好在英国人也不敢对他们发动反击。

这就是英印殖民地现在的情况。

压力从东边转移到了西边。詹西军现在成为了对抗英军的主力。

当董良到达昆明城的时候,南亚次大陆各派的代表已经到达了腾冲。

他们焦急地等待着这位华族元首,希望这位元首陛下能够给他们带来福音。

董良在昆明逗留了两天时间,主要是跟当地的官员了解了一下云南西南部的情况。

云南行省总长管晏刚刚从浙江行省调任。他与周藤虎、赵烈文、唐启华并称华族四君子。

管晏曾经在董良的身边担任过侍从,不过时间并不长。浙江行省刚刚光复,他就是被派过去担任总长。

他在浙江的任上,促进工商,整顿士绅,力行土改,发展海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任期满五年之后,董良将其调到了云南行省。

董良向管晏问道:“管总长,你们云南行省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每到一个地方,董良询问当地官员,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困难。

他不会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找问题。这样人家只会觉得你是来找茬的。

这样的工作方式会一步步传染下去。

等到所有的上级官员都喜欢在下级官员面前找茬,刷官威,那么华族的发展也必将越来越差。

“元首,云南这里矿产丰富,煤、铁、铜的储量都非常丰富。虽然多是山地,但是气候温和,适合发展果树种植业。如果推广玉米的种植,当地的粮食自给率也能够提升上去。”

管晏的话锋突然转换:“不过这都不是云南发展的原动力。属下以为云南行省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对西南和南亚地区的辐射效应。目前我们已经探明从沅江向东的红河能够通行数千吨的大船,只需要稍微疏通一下就好。如果能够打通这条入海通道,那么我们云南行省便有条件成为西南内陆地区的一个商业心。另外,我们还与南边的缅甸王国、西边的太平国以及孟加拉接壤,以后的云南行省可以成为华族向西南印度洋方向进行文明辐射的地区性中心。”

管晏作为地方大员,自然是知道中枢的一些长远规划。

其中包括,华族对于南亚地区各个势力的支持。

这一次,董良将在缅甸王国工作的郭嵩焘也招了回来。

今天的见面,他让郭嵩焘坐在边上一起讨论。

“管总长的思路是对的。云南行省的发展需要出海口,不过仅仅一条红河还不够,红河从河内出海,顶多只能将国内的东西从那里运过来。要是再有一条海上通道,就更好了。”

董良指着腾冲西边的伊洛瓦底江说道:“这条伊洛瓦底江水道,直通印度洋,从仰光入海,要是打通这条水上通道,那么云南行省的东西就能够直接运到印度洋去,到时候就可以从海上陆地,南北两个方向对南亚地区进行影响。”

管晏自然知道伊洛瓦底江,当年南明永历皇帝就是沿江乘船逃到缅甸阿瓦城的。

这条河的径流情况比穿过掸邦高原的怒江江要强多了。

云南的出海河流还有一条澜沧江,但是澜沧江更加适合联通东南亚地区,从云南出发,沿着这条河流出海距离太远了,而且其出海口在南海。

自然是比不上出海口在印度洋的伊洛瓦底江好。

管晏知道想要将这条河用起来并不容易,缅甸王国将其当做自己的命脉。

他皱眉问道:“元首,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土邦与我们的关系良好,我们甚至在蛮莫建立了船厂。但是该河的中游在缅人控制之下,下游出海口又被英国人控制了。”

董良看向郭嵩焘,他在缅甸王国呆了几年时间,自然找到这里的情况。

董良意味深长地看向郭嵩焘问道:“筠仙,你看咱们有希望将伊洛瓦底江给拿到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