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彼辈行如禽兽,又无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后世应当不会有那精倭之徒吧?”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慢慢重复了一下这句话,若有所思。

魏征很贴心给李世民进言道:

“下之事上也,从其所行。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李世民很是嫌弃的斜视了一眼:礼记我又不是没看过!

这怎么见缝插针就能劝谏的?

他只是一时间思绪有点飘得远了,从帝王角度看来,佛道都只是手段,谁信那玩意儿?

萧衍倒是信佛,求没求到来世不知道,成了后世的笑话倒是真的。

但,上御其策,下奔其效,投上所好,言行必效。

看来不管是佛还是道,这皇权都要离它远一点,免得被拿去招摇撞骗而不自知。

就如这礼记所说,上者,民之表率也。

不过……看到后面的文字李世民眼神又是一凝:

关中与关东豪强之争?有这么夸张吗?

而对于光幕将魏晋至唐初的士族分四家的这个说法,贞观群臣也倍感新奇,低头思忖了一下便开始互相瞧着对方,心中暗自判断对方是属于哪一批的?

房玄龄倒是没计较那么多,他就一个感想:

这不是现成的写《晋书》的材料?

李世民倒是坐不住了:

“前面说朕小心眼,这里又谤言朕徒好虚名!”

不过言语中反倒并无多少怒气。

这两者虽不是什么好词儿,但光幕说出来时候的语气他是听得出来的。

这后世并非是将他当做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以平视的态度聊他的伟业,聊他的生平,聊他的功过。

就彷如与人闲谈自己的一位长辈一般,述其功不掩其过,宣其德亦言其短。

这种态度反而还令他舒服自在了几分,于是对左右笑言道:

“有时真想将这后辈从光幕中捉来,打上几板子。”

长孙无忌也笑道:

“何止大家有此想法?”

“若非有千年光阴之隔,臣等亦想能与其坐谈饮酒,听一听后世繁华。”

“想来应不胜畅快。”

【首先要勘正第一个误区:唐初山东士族的五姓七望并非是后来的“禁婚家”。

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赵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

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两望,合计有五个姓氏,因此称五姓七望,崔氏之强也可见一斑。

早期的五姓七望也是非常愿意和皇室联姻的,甚至多有巴结姿态,毕竟这时二凤的刀太快了。

贞观年前清河崔有将一个女儿送入宫闱,二凤草草封作才人了事儿,并不怎么重视,这位崔才人也没留下更多记录。

约贞观八年,当时民间有传荥阳郑有女“容色绝姝”,长孙皇后派人寻访,并请二凤册其为充媛,二凤爽快下诏。

充媛为九嫔最末,上面还有四夫人以及一皇后,后宫伦次排第十三,只能说起点还行,但也不算非常重视。

但此时魏征站了出来,表示听说郑氏收了陆氏陆爽聘礼,已缔婚约,还未过门,要求二凤取消诏命。

最终陆爽屁滚尿流来长安请罪,称陆氏当时赠郑家之财属于发红包,什么聘礼啊婚约啊都是子虚乌有。

但当时的王公贵族没人理他,因为这件事在当时蔓延开来成了一场关于皇帝“礼乐”的辩论,最终李世民取消诏命,复命郑氏嫁与陆爽。

从这两件事当中可见当时所谓的五姓七望在二凤面前差不多是“站着如喽啰”的状态。

而给我们后世留下“士族高门大姓瞧不起李唐不愿意联姻”这个印象,主要原因还是二凤太猛。

宋朝之前,贵族阶层权利斗争的逻辑是皇权与大姓的斗争,唐初士族大姓弱,那么皇权就强。

皇权强的结果就是唐朝的公主行事大多肆无忌惮名声在外,对世家来说娶公主相当于将皇权接入家里斗,自然不愿意。

行事强硬的如平阳公主,打天下时领兵马镇守山西的苇泽关,因此后来此关美名曰娘子关。

行事荒诞如永嘉公主,嫁给了窦奉节,但不久之后就与外甥杨豫之私通,是的没错,杨豫之的母亲长广公主是永嘉公主的亲姐姐。

后来长广公主早逝,守丧期间两人依旧如胶似漆。

但窦奉节是唐初武将,武德充沛,后来抓包之后将杨豫之具五刑杀之,并与公主和离。

更厉害的比如太平公主,公然在府上包养男宠,后来更是把持朝政,政变夺位,只不过失败了被处死。

后来的如李裹儿,玉真公主、升平公主、宪穆公主等等等等,后面有机会会说到。

而话题回到荥阳郑氏这上面,长孙皇后如此行事咱们后人都猜测应该是提前安排后事。

毕竟此事之后不过两年就去世了,应该是对身体健康状态有所猜测。

长孙皇后去世后韦贵人想效仿长孙皇后行事,给李世民选美填充后宫。

然后武才人因此进宫,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件事儿了。】

晚上还有,今天努力多写点,感恩姥爷们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