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也忽地想起来了方才钱俶说的“百川归一乃大势”之事了。
在与赵匡胤轻声议论的赵普则是轻声道:
“钱财握之不能补于暖,食之难补于饱,然能用以御民事而平天下。”
<div class="contentadv"> “国家无财,天下自难平。”
赵匡胤也一起叹气,这个道理他再明白不过,毕竟封桩库便是这个作用。
只是可惜后人宁愿用这钱上泰山去骗鬼神,都不愿用以强军而勒石燕然。
空炅法师缩了缩脖子。
【咱们上一期说到理学的时候,说过朱熹死之前差一点推动理学大兴的事情。
而理学在两宋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乱世迫使各个学说飞速演化。
第二个是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儒争鸣,最终发生鹅湖辩论,这一阶段以朱熹的离世,韩侂胄开党禁迫害理学士大夫而结束。
第三个就是理宗尊崇程朱理学,这一时期理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与传统注重文学和政治的儒学不同,理学更重视道德修养,朱熹也说过“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将大伦理放在首位。
现代有学者认为,朱熹的史学观是以“陶铸历史,会归一理之纯粹”为主线,以理学的标准去评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希望以此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起到维护纲常名教的作用。
简单来说,被理学影响的历史记录会带有浓烈的道德色彩。
要说贾似道就要先说史弥远,毕竟刺杀宰相砍头议和、伪造圣旨擅行废立,干出来这些事之后都没列入《奸臣传》也算是比较少见。
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史弥远掌权期间实行“嘉定更化”,给庆元党禁中被迫害的理学家平反,而且推崇理学的宋理宗也是史弥远扶上来的,所以史弥远还真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反观贾似道呢,控制台谏系统,弹压太学生,并且还骂过空谈的伪道学家是“委靡迂缓不才之徒”,嘲讽他们“不知兵财政刑为何物”。
这种情况下最擅动嘴皮子的假道学自然是要把你老贾家的棺材盖都给骂翻过来的。
而现代也有学者考证过,对《宋史》修纂“多所协攒”的铁木尔塔识、张启岩,都是研究过“宋儒道学源委”的人。
给《宋史》定下体例并写论、赞、序的欧阳玄也是“伊洛诸书源委,尤为淹贯”的道学家。
认真说的话,理学以道德评断历史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也同样属于多角度看待历史,毕竟贾似道私德确实有问题。
但不能正确认识到历史规律必然性反而将其归罪于个人道德,问题就有点大。
毕竟若是按这一套逻辑,当时能救南宋的怕不是只有跟道长中门对狙的海瑞了。
但要是让海瑞坐在贾似道的位置,将来恐怕也逃不过被这套逻辑送入《奸臣传》的命运。
有人说在南宋宁肯得罪蒙古或者皇帝,都不能得罪豪强和文人,而贾似道靠着“公田法”算是得罪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