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蔡邕(1 / 2)

扫平辽东鲜卑和夫馀国之后,陆诚治下的地盘又扩大了不少,人口也增加了二十万。

夫馀国原本就有三万多户,二十万人口,只是有一部分分别逃到了北方和高句丽。

辽东鲜卑也有许多鲜卑人向西逃去,剩余的人口或是分散在各处,或是被俘虏。

一时间,陆诚治下人口已经接近百万,战马、牛羊更是不计其数。

战后处理工作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直到大雪落下,才暂时告一段落。

整个冬季,辽东都在忙着消化之前的胜利果实,把这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

收服了大量的鲜卑人和夫馀人之后,陆诚从中挑选出一批精壮勇武之人,进行洗脑式教育,让他们尽快认可辽东,融入辽东。

等到明年春天,就可以再拉起一支骑兵。

而且,这次缴获了大量的牛羊牲畜,也可以为辽东将士们提供足够的肉食。有了更多的肉食,就可以保证营养充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训练强度。

接下来的一整个冬天,辽东都是相当太平,周围的各方势力一个比一个都老实,与昌黎接壤的辽西鲜卑部落,更是直接向西迁出近百里,远离辽东,空出了一大部分土地。

能够稳定发展,安心种田,陆诚暂时也不想过多挑起战端,免得耽误工夫。

冬季,也是辽东将士们重点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

陆诚向来十分重视教育,自从来到辽东之后,就让人改良了造纸术,在每一座城池之中开设学堂,对适龄孩童展开教育。

尤其是对辽东所有官吏以及所有将士们的子女,更是施行了学费全免,还包午餐的优待政策。

这年代,教育基本上被那些世家大族完全垄断。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教育,就连识字都是一种奢望。

张辽、太史慈等人家庭条件都还算不错,或是曾经拜的名师,或是家中有些家底,这才有机会学文练武。即便如此,他们所接触到的兵法韬略也十分有限。

尽管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到了东汉,造纸术又经过了宦官蔡伦的改良。但现在主要流行的书写记录工具,还是竹简和木板,又或者是帛。

至于这造纸术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也和那些世家大族脱不了关系。

就像某个影视剧中的台词所说:穷者谁不想达,达者更为惧穷。为求发达,穷人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农耕其田,商务其业,学读其书,人人都在独善其身,渴求发达。但最终发达之人只有极少数,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奋斗一生,却仍旧生活在艰难困苦中。

是那些穷人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吗?其实不然,只是那些发达之人不愿意也不想把发达的机会再赐给穷人。

社会的阶层一旦形成,身处上层之人,就会拼命维持阶层的固化,维护自身的利益。

纸张的出现,必然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成本,让更多人接触到既有教育,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天下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身处上层之人,又怎会接受更多的人来分他们的蛋糕?

如果不是陆诚掌管辽东之后剿灭了许多豪强大族,恐怕这教育的推行也会受到重重阻碍。

不过,如今整个辽东已经被陆诚完全掌控,每一条政令都可通达四方,彻底执行,这样才能让辽东完全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陆诚之所以选择辽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也有推行教育方面的考虑。

如果是在中原各地,那些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庞大,关系盘根错节,掌控的方方面面,想要推行教育就要把那些世家大族全部推到,必然会更加困难。

就在这忙忙碌碌中,辽东漫长的冬季一天天过去。

转眼间,已经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春,距离汉灵帝之死已经只剩一年。距离董卓入主洛阳,祸乱朝纲也就剩下一年多了。

开春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才和百姓涌入辽东。

经过这半年的传播发酵,辽东太守陆诚攻灭夫馀和辽东鲜卑,威震漠北的消息也已经传遍天下,引得更多人前来辽东,或是避难,或是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