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热情和冷漠(1 / 2)

董锵锵留德记 Heiko 3590 字 2个月前

因为忙房东的事,董锵锵没来得及复习上课内容,也没提前预习,晚上又没休息好,课听得就有些吃力,不过虽然都是吃力,但跟他自己比,已比刚开学时好了不少,他自己分析:一方面是他每天给房东读杂志、读报纸和聊天终究还是对磨耳朵有促进,另一方面,没有哪个教授会东一榔锤西一棒子的讲课,课程结构非常重要,前几堂课老师还没发整学期的课程PPT,他也没借到参考书,等两样东西先后到了手,他极其认真捋了几遍PPT,这样就算有没听懂的地方,他也知道问题所在。

每天的朗读和阅读不仅提高了他的听力,也促进了他的笔头功夫,碰到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单词,也能先囫囵吞枣地拼出来个大概的音,再快速标注好单词所在位置,等上课有空当或下课后再问身旁的外国同学。

开学三周,他一直在努力记忆外国同学的面孔,特别是课后去图书馆时尤其留意,慢慢发现老能在经济系的图书区碰到几个熟悉的洋面孔,都是经常跟他一起上不同专业课的同学,董锵锵注意到德国人并没因语言优势就放松,每天看书看到图书馆关门的德国同学大有人在。

董锵锵虽没考虑融入德国社会,但他到底是个年轻人,性格本就开朗外向,对跟外国人打交道并不抵触。一来二去熟脸碰见的次数多了,互相打招呼的内容也从见面时的简单一笑过渡到互相打个招呼,再渐渐到见面能聊上两句,最后升级到就本周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交流。他也注意到,那些努力刻苦的学生几乎都是当天课后就去图书馆把所学内容全部整理出来。

除了和外国同学交流确实没听懂的知识点,他也按杜蓝的建议不定期的故意问几个自己拿手的知识点假装不懂向对方请教,试探不同学生的性格,有的德国人懒得和他解释太多,但有的就着实热心,经常一聊就十分钟起,说到激动处还会图文并茂,董锵锵先开始还担心人家嫌弃他,后来发现德国人这么热心肠也有些不好意思,但确实有部分德国学生对给别人讲课乐在其中。

课上课下打交道多了,他发现意大利学生最热情,只要董锵锵开口,对方都会乐呵呵的分享,虽然他们记的内容经常有误。德国学生虽不如意大利同学热情,但也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就算老师讲得最热火朝天时没空理会,一旦有了几十秒的空闲也会回复董锵锵,态度远比董锵锵上学期接触过的德国男生埃伦好的多。相较之下,北欧如挪威或芬兰的学生最是冷漠,绝对的高冷、话少,几乎每次都不搭理他,与意大利学生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永远是

下了课直接冷着脸拎包走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同学虽也乐于分享,但他们记的笔记永远像画天书一般,董锵锵问过几次后就知难而退了,实在认不出来那些鬼画符是什么,慢慢也就悟出上课还是要尽量挑挨着德国学生的座位。

因为特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高,课堂里的欧洲面孔屡见不鲜,但虽然都来自欧洲,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标准德语,甚至就连从小地方来的德国人也不行,这时英语就变成了所有人的巴别塔,董锵锵在被德语虐的同时又被英语虐,有时说着说着不自觉地就变成了英德混杂,想到又给国人丢了脸,董锵锵自己都觉得难为情,这才明白能讲一口流利英语有多重要。

下午第三节课后董锵锵正在图书馆跟人讨论,冷不丁接到郑春花的短信,通知他晚上七点在食堂外的空场开个短会,大家互相同步下进展。

董锵锵照例买了个土耳其肉夹馍,坐在食堂前的长椅上吹着晚风翻着笔记。

人很快就到齐了。

郑春花先向众人宣布喜讯:因中国周影响力日益扩大,筹备组迎来男女各一名新鲜血液的加入,男生是筹备组中读计算机专业的纪封平的哥儿们,同样也是学计算机的赵可。而女生董锵锵也认识,正是刚从BJ风尘仆仆赶回来的顾欣。

两人大方的向众人做了自我介绍,顾欣介绍完自己,趁着众人相互认识寒暄的间隙,郑重向董锵锵表示了感谢。

郑春花紧锣密鼓地继续布置:郑春花主持第一天的开幕式,非典演讲和展板则由郑春花、方爽和董锵锵组成的小组共同完成。纪封平和赵可负责第二天的武术,因为武术表演时间短,而音乐项目又绰绰有余,故将汉诺威和萨尔布吕肯的音乐表演放到武术后面,反正都是国粹,谁先谁后都不吃亏。董锵锵负责第三天的中医和第五天闭幕式上的汉字宣传,顾欣和方爽互相配合确保第四天的旗袍展顺利走秀,最后一天的闭幕式则由郑春花收官,这样众人就能各司其职。每个项目由专项人员负责就能大大提高效率,原则上一个项目的专项人员不负责其他项目,这样就能减少每个人肩上的压力,一旦专项人员搞不定,务必第一时间联系中国周总指挥郑春花。

对这个安排,众人一致同意,全票通过。

董锵锵把房东想捐款和万福老板想捐第一天营业收入的消息分享给了众人,所有人都很意外,郑春花当即决定:鉴于中国周目前经费充足,所有成员不再募集资金,如中国周办后有结余,一并捐给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助力抗击非典,不用说,自然又是全票过。

郑春花问董锵锵雷兰亭那边的进展,董锵锵只能实话说对方已失联,说话时董锵锵只觉脸上无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千算万算没算到雷兰亭会说大话诈捐,他应该等雷兰亭的钱到了再跟郑春花说,自己还是太心急了,郑春花却安慰他既然对方不想捐而他们又子弹充足,那董锵锵就尽快把精力放到项目的打磨上便是。

好消息说完便是坏消息,郑春花负责联系的报社和电视台迟迟没动静,大概率要黄,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那天德国媒体来不来,中国周都必须办下去。

就在郑春花征求大家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内容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方爽终于开了口。

“有件事我不知该怎么办,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众人立刻静了下来。

“大家都知道,开幕式展板上的抗击非典信息和图片都由我从人民日报的海外版上摘抄,这本来没什么,但现在突然出了这样一件事。”

方爽说到这弯腰从放在地上的大挎包里取出厚厚一沓材料放在桌上,众人的目光霎时间全都落到了上面。

因为忙房东的事,董锵锵没来得及复习上课内容,也没提前预习,晚上又没休息好,课听得就有些吃力,不过虽然都是吃力,但跟他自己比,已比刚开学时好了不少,他自己分析:一方面是他每天给房东读杂志、读报纸和聊天终究还是对磨耳朵有促进,另一方面,没有哪个教授会东一榔锤西一棒子的讲课,课程结构非常重要,前几堂课老师还没发整学期的课程PPT,他也没借到参考书,等两样东西先后到了手,他极其认真捋了几遍PPT,这样就算有没听懂的地方,他也知道问题所在。

每天的朗读和阅读不仅提高了他的听力,也促进了他的笔头功夫,碰到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单词,也能先囫囵吞枣地拼出来个大概的音,再快速标注好单词所在位置,等上课有空当或下课后再问身旁的外国同学。

开学三周,他一直在努力记忆外国同学的面孔,特别是课后去图书馆时尤其留意,慢慢发现老能在经济系的图书区碰到几个熟悉的洋面孔,都是经常跟他一起上不同专业课的同学,董锵锵注意到德国人并没因语言优势就放松,每天看书看到图书馆关门的德国同学大有人在。

董锵锵虽没考虑融入德国社会,但他到底是个年轻人,性格本就开朗外向,对跟外国人打交道并不抵触。一来二去熟脸碰见的次数多了,互相打招呼的内容也从见面时的简单一笑过渡到互相打个招呼,再渐渐到见面能聊上两句,最后升级到就本周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交流。他也注意到,那些努力刻苦的学生几乎都是当天课后就去图书馆把所学内容全部整理出来。

除了和外国同学交流确实没听懂的知识点,他也按杜蓝的建议不定期的故意问几个自己拿手的知识点假装不懂向对方请教,试探不同学生的性格,有的德国人懒得和他解释太多,但有的就着实热心,经常一聊就十分钟起,说到激动处还会图文并茂,董锵锵先开始还担心人家嫌弃他,后来发现德国人这么热心肠也有些不好意思,但确实有部分德国学生对给别人讲课乐在其中。

课上课下打交道多了,他发现意大利学生最热情,只要董锵锵开口,对方都会乐呵呵的分享,虽然他们记的内容经常有误。德国学生虽不如意大利同学热情,但也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就算老师讲得最热火朝天时没空理会,一旦有了几十秒的空闲也会回复董锵锵,态度远比董锵锵上学期接触过的德国男生埃伦好的多。相较之下,北欧如挪威或芬兰的学生最是冷漠,绝对的高冷、话少,几乎每次都不搭理他,与意大利学生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永远是

下了课直接冷着脸拎包走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同学虽也乐于分享,但他们记的笔记永远像画天书一般,董锵锵问过几次后就知难而退了,实在认不出来那些鬼画符是什么,慢慢也就悟出上课还是要尽量挑挨着德国学生的座位。

因为特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高,课堂里的欧洲面孔屡见不鲜,但虽然都来自欧洲,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标准德语,甚至就连从小地方来的德国人也不行,这时英语就变成了所有人的巴别塔,董锵锵在被德语虐的同时又被英语虐,有时说着说着不自觉地就变成了英德混杂,想到又给国人丢了脸,董锵锵自己都觉得难为情,这才明白能讲一口流利英语有多重要。

下午第三节课后董锵锵正在图书馆跟人讨论,冷不丁接到郑春花的短信,通知他晚上七点在食堂外的空场开个短会,大家互相同步下进展。

董锵锵照例买了个土耳其肉夹馍,坐在食堂前的长椅上吹着晚风翻着笔记。

人很快就到齐了。

郑春花先向众人宣布喜讯:因中国周影响力日益扩大,筹备组迎来男女各一名新鲜血液的加入,男生是筹备组中读计算机专业的纪封平的哥儿们,同样也是学计算机的赵可。而女生董锵锵也认识,正是刚从BJ风尘仆仆赶回来的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