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这些人无比期待,李然真正造反的那一刻。
就像历史上的曹操,从最初忠于大汉的那个少年, 一步步成长为枭雄。
到大汉的丞相,再到魏王。
曹操最初真想这么干么?
他在袁绍屁股后面混的时候,想到会有如此成就?
曹操为了一个魏王,杀了多年好友荀彧,是他想的么?
若是想当魏王,在统一北方之后不能当么?
为什么要在自己经历多次战败,并且身体状况日渐衰退的时候,才开始当魏王?
到了那一步,不是你自己想不想。
你即便是不想,手下人也会推着你,让你到那一步。
就像曹丕,他不称帝能行么?
不称帝,怎么笼络人心?
不称帝,怎么能让麾下兵马,谋士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当麾下武将,谋士,发现跟着你没有前途的时候,这些人会怎么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这是无可避免的。
当主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也不是自己一句话,不论对不对,下面就会跟着干的。
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而李然,从最初那个一人一虎隐居平顶山的少年,也在一步一步成长。
不成长都不行,麾下人会推着你成长。
言归正传。
从邺城回到平顶山的钱三,心满意足。
立马给李然写了一封信,把杜儒跟甄逸的事情,原话奉告。
李然在看过信后,也是无语了。
钱三想着办法骗来的钱财,这不都是人情啊?
这些人情,最后还不是他来还?
但不管怎么样,李然心里面还是挺暖的,杜儒,甄逸,这些人能在关键看时刻伸手 拉一把,李然就不会忘了他们。
这份人情不着急,会有机会还的。
李然现在要忙活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山字军之外,还要另外成立几支军队。
还有就是,他自己当上了将军,跟着他混的这些人,也是时候应该有明确官职了
第一点,就是确定军师。
几乎不用考虑,非贾诩不可。
第二,册封钱三为平顶山主簿,统领平顶山诸事。
第三,确定麾下中郎将。
李然也不用过多考虑。
典韦,跟随他时间最早,他升任中郎将,毋庸置疑,值得这份官职。
黄忠,巅峰状态的黄忠,不论是统兵能力,还是个人武力,都能令人信服,谁也没 话说。
高顺,虽说加入时间短,但为人公平正直,人缘不错,个人武力也没毛病,他占据 一个位置,也没什么好说。
三大中郎将人选确定,典韦,黄忠,高顺。
每人统领万人军队,并且设立新的营部。
高顺,陷阵营, 一万人里面,多数是并州人,跟他是同乡,也更方便高顺领军。
典韦,背嵬营, 一万人,为李然亲军,从六万人里面挑选出来的精锐。
黄忠,神羽营,“六四零”一万人,多为弓弩手。
除了刚刚创建的三营之外,还有三万军队,李然亲自领军。
两万山字军, 一万骑兵。
没法子,李然现在手下武将太少。
李然只能亲力亲为,自己多干一点,等到有合适的领兵将领,李然会再慢慢分权。
而荀彧,荀攸二人,则是被李然安排上从事的名头。
荀或自然老大不情愿,但看看老谋事深算的贾诩,还是拉倒去争吧,因为压根也争 不过。
现在的荀或还是太年轻,跟贾诩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而贾诩,以现在的岁数来看,正值巅峰、
而且谋士这份职业,可不是武将,巅峰期短。
谋士从来都是越老越妖,岁数越大经验越多,贾诩的巅峰期才刚刚开始而已。
但贾诩是个绝对的懒人。
懒得什么都不想管,只想动动嘴皮子。
真让他负责点具体的事情,那可真是推三阻四,能不干就不干。
正处巅峰,却有点想要养老的赶脚。
所以贾诩虽为军师,但又没有具体权利,身边几个有个亲兵而已。
可能,懒人才能活的寿命大吧。
李然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而荀或,虽说只有从事官职,但权利却相当的大。
盐泽湖的五万鲜卑奴隶,另外还有一万山字军,全都是听从荀或的命令。
荀或自从开春之后,基本上不怎么回来,甚至直接把妻子都接了过去。
过上了田园的塞外生活。
麾下又有几万人听他指挥,那小日子,简直不要太爽。
特别是鲜卑人,看见荀彧比李然都要尊敬,毕竟县官不如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