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帝王术,其中包含很多。
平衡,包容,制衡等等。
刘宏算是把帝王术玩明白的那一列。
他活着的时候,外戚,宦官,士族,大方面来说,属于三足鼎立平衡这三方势力, 共同治理国家。
往小了说,个州郡的地方官吏,包括宗亲,都在其中,都在刘宏的掌控范围内。
但,有些事情,不是刘宏一个人能解决的。
属于国家体制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改变的了。
刘秀,当初建立东汉的时候,废除了丞相职位,建立了三公。
其本意,就是在于让天子独揽朝政,把责任划分的更细致。
不会再有丞相这种能跟皇权抗争的职位在。
三公,就相当于三个丞相,各司其职,最终决定权在天子。
本意是好的,但刘秀明显高估了“九二零”他的后代。
这些后代,就没有几个人能勤快的处理所有朝政。
权利确实不在丞相手里了,但分别到了宦官,外戚手里。
官宦,外戚轮番掌权,虽不是丞相,但行驶的却是丞相的权利。
反观三公,反倒是成了一个名誉职位。
官职确实够大,但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了。
包括九卿,也是如此,被架空了大半。
刘秀能想到这些么?
像举荐制,从西汉就开始。
这种举荐制度,也同样有着很大弊端。
官官相护,官员之间相互包庇,关系复杂,就像是大树的树根一样,真想动一动, 非常麻烦。
东汉后期几次党锢,就是如此。
牵扯的人数太多,导致连天子都不敢往深了追究。
追究的深了,连给他干活的都没了。
再看看董卓入京之后的表现,就能看出,跟刘宏那样的政治大家完全是两个概念。
董卓刚刚入京的时候,本意是想跟士族一起治理国家。
所以,对袁绍忍让,对士族忍让。
给了很多士族,地方官吏,觉得给这些士族足够的好处,这些人就不会反他。
但其结果,很糟糕。
被他册封为地方官吏的士族, 一群白眼狼。
这就是董卓的政治稚嫩之处。
李然也曾经想过,如果把他放在董卓的位置上,会怎么做?
跟董卓一样,李然也会选择跟士族合作。
天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治理的,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官员。
就必须重用这些士族,因为只有士族这些人,读过书,有能力去治理国家。
但是李然绝对不会简单的让这些士族去上任。
册封官职可以,但其家人,必须留在洛阳,不准带走。
另外,派遣的这些士族,可以担任太守,刺史等职位,但军权绝对不能让这些人一 把抓。
可以让麾下的都尉,校尉级别的军官,特别是凉州嫡系军官,跟随这些文人一起上 任。
一个管理白皙,嫡系军官,则是要把县兵,郡兵抓在手里。
如此一来,还有所谓的关东诸侯么?
这些文官,靠什么反?
袁家这种最重要的士族,更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还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
若是李然在的话,想都不要想。
袁绍连洛阳都出不去。
哪怕是给袁绍三公之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出了洛阳。
只要把中原管理好,其他边境州郡,有什么资格跟朝廷叫板?
刘虞?刘焉?陶谦?
在已经稳定中原的大势下,这些人敢得瑟么?
董卓作为一个武将,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些,还是太单纯,说白了,还是玩不过这 些文化人。
别说董卓了,就连袁绍这个文化人,也快要被他麾下的谋士折腾疯了。
袁绍作为最有可能获得天下的诸侯之一,他麾下的谋士,猛将非常多。
光是谋士,就能有一个加强排的赶脚。
要不历史上的荀彧,去邺城转了一圈之后,为什么去找了曹操?
真以为是曹操人格魅力那么大啊?
其实,就是袁绍那能人太多,有名气的谋士太多,没有荀彧的位置了。
就跟诸葛亮一样,不想抱大腿。
有句老话说的好,公鸡多了不下蛋。
袁绍现在就是这样。
谋士太多,就会为了‘争宠’而不合。
田丰,沮授,审配为代表的冀州本土士族。
许攸,郭图,逢纪为代表的外来士族。
曹操评价袁绍,谋而不决,也没错。
文化人,最显着的一个标签,就是无理辩三分..…
这两派谋士,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能争论的面红耳赤,非要争出个高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袁绍一脸懵逼,都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双方可谓是水火不容。
袁绍活着,还能压得住。
袁绍死后,立马就演化成,两派谋士分别支持袁绍的两个儿子,导致袁家内部大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