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财政的基本盘是军镇控制下的军屯田,提供军队军费粮饷+中央政府大部分日常支出。
补充是文官控制下的地方土地,所征税赋补充中央政府少部分日常开支+养活地方政府。
军屯田是老朱家的"天领",是皇帝的直属领地。
藩王镇守要害地区。
勋贵通过五军都督府世代撑控军权,拱卫皇权,制衡藩王、军镇、文官。
千户百户世袭中层军职,总旗小旗是基层军官。
普通军户拥有五十亩田,但除了服役还得交粮。
洪武末,天下土地三亿九千万亩,军屯+皇庄,占去了1/4,亲王+勋贵,占去了1/5。
永乐元年,军屯的子粒粮2300万石,军屯田之外的土地,税粮3100万石,军屯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2/5。
考虑到地方税收需养活地方政府,军屯对中央政府重要性就更高了。
军屯外的土地,大部分正税才3%~5%,收入大头掌握在地主和自耕农手里。
老朱设计的制度不可谓不精妙。
但从嘉靖道长开始,老朱家的"天领"慢慢丧失。到万历三十年,军屯的子粒粮从洪武末永乐初的2300万石,减到不足1600万石,到天启三年,减到不足800万石。
军屯田别说供养中央政府了,连自己都养不活了。
占天下田1/4之一的军屯田被大大小小的将门侵吞,军屯制败坏殆尽。
占天下田1/5的藩王和勋贵被当猪养起来,只吃粮不打仗,曾经战力爆炸的京军三大营和上直二十六卫沦落为治安部队,抓个小毛贼都费劲,更别说戍卫京师了。
占天下田1/2的地主、官僚,只纳3%~5%的税。
占天下田1/20的贫苦军民、民户、盐户、匠户承担了所有的兵役和徭役,外加人头税,再不反,还在等什么?
孙承宗慢悠悠道:"毕自严,你还是说点实际的吧。"
毕自严:"孙阁老,你说什么是实际的。"
孙承宗:"比如加征剿饷。"
毕自严:"怎么加?是按人头数加,还是按田亩数家。"
按人头加就加给贫苦老百姓了,按田亩数加就加给地主豪绅了。
孙承宗闭目养神,一声也不吭。
杨嗣昌:"皇上,要不向藩王们借一点,等朝廷熬过了这一关,再还回去。"
孙承宗睁开眼,看向杨嗣昌,仿佛在说,今天这是怎么啦?一个个像中了邪似的,嘴里说的全都是离经叛道的胡话。
朱由检太知道藩王们的尿性了,全都是舍命不舍财的主,宁愿便宜李闯和献忠,也不肯便宜朝廷。
明末八大富藩,个个满身肥膘,杀一头够过好几年的。
可是怎么下得去手呢?
毕竟是一家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