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帝厉声道,“这件事,究竟是谁告诉你的?”
宜华公主倔强的擦去嘴角的血迹,“这还要人告诉吗?满宫里有眼睛的,谁看不见?明明是个大臣之子,却比好些皇子生得还象父皇。况且,他要不是父皇亲生,为何要单接他到宫中,还一再告诫我们姐妹,只能以兄弟待之?”
永泰帝眼中掠过一抹尴尬。
是他大意了。
这就是灯下黑啊,以为别人都不知道,谁知道人人都猜出来了。
可猜出来又怎样?
他是帝王,他是主宰天下的帝王,他要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比起那些公公强占儿媳妇,叔嫂通奸,甚至连手下大臣都不放过的帝王们,他简直是干净得过分了。
但是,
宜华公主的话却也提醒了他,既然连宜华这样没脑子的丫头,都猜出傅荣是他的亲子,那么,程岳知不知道?
如果知道,以他的聪明,多半是知道的,那他为何还要那样针对傅荣?
他到底是在报复自己对程家做过的那些事,还是在处心积虑的要毁掉他的潜在继承人?
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永泰帝都觉得没所谓了。
因为这已经给了他足够的理由,去决定某些事。
冷冷抬眼,最后再看一眼宜华公主,永泰帝又恢复成那个冷酷的帝王,下令。
“来人,宜华公主生性顽劣,随皇子作乱,又不知悔改。现打入冷宫,非死不得踏出宫门半步!”
既然生出这种心思,那就万万留不得了。皇家丢不起这个人,容许她活着,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然后皇上再不看如何震惊,哭嚎,哀求的宜华公主一眼,只叫来一个小太监,把书案上一个卷宗展开,抽出其中一页,“给谢大人送去,仔细些。”
他说的仔细些,是叫这小太监送去时,不要给旁人发觉,但可以给谢应台一个暗示。让他知道是皇上派人送来的东西,就会知道是皇上肯替他撑腰。
可惜这小太监,不是服侍他多年的连材公公,没能理解皇上深刻的含义。
于是小太监只是很小心的借着上茶的工夫,把这张纸团成一团,扔到了谢应台身边,没让任何人发现。
当谢应台看到时,就完全猜不出是谁突然扔了个神秘的纸团给他。是英王府的仇家?
谢应台来不及多想,只匆匆把里面内容记下,皇上便重新上朝了。
这一次上朝,永泰帝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可以放过英王府,但必须弄死程岳,替他的私生子报仇!
所以一上来,他就让官员把刚刚提审的结果报上来。永泰帝想着,既是谢应台提供的人证,必然十拿九稳,但出乎意料的是,官员们是这么说的。
“薛母说,这对珍珠确实是她趁着儿媳妇不备,从她的嫁妆箱子里翻出来的。但究竟是不是从英王妃那里得来的,她委实不知。先前跟谢大人所说的那些话,俱是她乱猜的。”
“那叫喜鹊的丫鬟说,她跟薛指挥的妻子,从前俱是英王妃的丫鬟,只薛少夫人比她来得晚,却因为随英王妃入了宫,后面嫁了薛指挥,她却只嫁了个府中的管事,所以心生妒忌。故意在薛母前说那些话,也是无凭无据的。”
别说永泰帝听了生气,谢应台更是恼羞成怒,“这些妇人,岂能这样反复无常?明明说过的话,还立过的字据,难道都不认了吗?”
大理寺的段大人与谢应台关系平素还不错,此时为难道,“谢老大夫,据薛母说,您之前是派了人,给了她十两银子,她才这么说的。至于那个喜鹊,说当时您派去的人恐吓她说,要不这么说,就要把她男人和孩子统统抓去充军,她便胡乱说了几句。”
刑部的洪大人与谢应台关系平平,直言道,“这两个妇人皆不知此事会闹到御前,听说圣上都过问了,吓得一个劲儿在那里哭。说宁可死了,也不敢再胡说。您要非逼着她们作证什么的,她们只好一头撞死,却是再不敢上殿的。”
谢应台给憋屈得一口老血快吐出来。
这件事还轮不到他亲自出手,自是手下得力管事去办的,谁知会办成这般模样?
而连材公公也跟皇上道,“事情确实如此。再要逼问,那两个妇人只怕立时就要咬舌自尽了。后头老奴也亲自盘问了薛少夫人,她说这珍珠确实是她的。是当年江南饥荒,她于乱中拣到,具体是哪儿来的,她一概不知。因知这珍珠贵重,她也不敢拿出来招摇,就算入了宁家,也只藏着想做个私房钱,日后若丈夫不喜,要休了她,也好变卖讨个生计。别说跟英王妃无关,跟英王府更是半点关系也没有。”
这,这竟成了个无头公案?
群臣哗然。
不过想想倒也合理,每逢灾荒,别说百姓,有钱人一样朝不保夕。丢失钱财,甚至于妻儿离散的也不在少数。单凭这两颗不会说话的珍珠,就定下英王府的罪过,实在是有些草率了。可再草率,谢家如今也得咬死着这一点,拖程家下水了。
否则他们何以自保,又何以在朝堂上立足?
就算还没核实过袖中消息的真假,谢应台也只得硬着头皮再阵上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