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 闻名遐迩的“森中青泉”(1 / 2)

由于歌曲本身质量过硬,日本华纳公司又在这《海啸首歌正式推出之前,先花重金宣传了一周,又是上电视打广告,又是在电台打广告,甚至在地铁跟公交车上方广告牌,可说是真正下了血本。

再加上《君がいるだけで这首歌的热潮还没消退,哪怕已经过了两周,目前依旧是公信榜周榜排行榜第一,也依旧销量喜人。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海啸这首歌在正式上市之前,很多歌迷、准歌迷以及大量的路人,就已经知道这首歌的存在了,也对这首歌有了一定的期待。

尤其是电视上偶然一闪的各种扇情的mtv片段,更是吊起了大众的胃口。

结果就是,当《海啸的卡带、cd、黑胶唱片、录像带、ld视盘这些音频视频一起上市后,迅速就引起了销售狂潮。

只是上市第一天,各大销售点就已经售卖一空,很多人根本就没抢到,到处都是排长龙抢购《海啸相关产品的人员,哪怕本来不是歌迷的,也被这种风潮影响,也跟着加入抢购大军。

因为当初根本没想到会这么火,所以很多销售网点的备货量严重不足,哪怕已经提前多储存了不少,可依旧经不住大众的抢购。

消费品这种玩意儿,最怕抢购,一旦形成抢购风潮,人类很容易失去理智。

唱片跟录像带这种东西虽然属于文化产品,但依旧可以形成抢购风潮,而一旦形成这种风潮,局势很快就控制不住了。

结果就是,《海啸正式推出的当天,五十万的备货就被抢购一空,这可是当初想象的一周的量。

当然,这五十万不光是唱片,还包括录像带跟ld这种视频介质。

而看到销量这么好,华纳先锋也不含湖,在销售当天的下午,就紧急通知了各大工厂,开始紧急加班,加速生产跟《海啸相关的产品。

民众也很精明,知道这玩意儿是抢手货,于是大都在各大销售点彻夜排长龙,就等着货一到就赶紧抢。

为此,很多人还看准了商机,一次性买很多货,准备当二道贩子。

要知道,这时候的日本,哪怕已经很发达了,但跟后世的互联网时代还不一样,所以华纳先锋的销售点,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也就是东京、大坂、京都、名古屋这些大城市同时发售。

但其实日本大量的中小城市,根本就没有销售点,都需要二道贩子搞中转才行。

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乐坛,新出的唱片,往往都是大城市才能第一时间得到,中小城市往往要等到三天以后甚至一周以后才能获得相关的唱片跟录像带等产品。

没办法,这就是物流的滞后。

日本此时已经算物流很先进的国家了,毕竟交通系统很发达,远不是现在的中国能比的。

可就算这样,目前的日本也不可能做到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同时上新。

其实一直到《海啸上市的时候,曹志强的第一首出道日文歌曲《君がいるだけで,才刚刚在下沉市场,也就是日本各大中小城市流行开来,并引起了日本各地小镇青年的疯狂追捧。

现在《海啸也跟着来,加上还这么火,有很多人自愿加入二道贩子的大军中,当起了黄牛党,以至于《海啸的下沉速度惊人,很多稍微远一点的城市,比如北海道的札幌,《君がいるだけで跟《海啸这两首歌的相关产品,在本地上市的时间相隔不到三天。

第二天,《海啸的销售热潮依旧,且由于mtv也已经放开了全貌,所以富士电视台也开始玩命的播放这首歌的mtv,一天就复播了八次!

要知道,现在的mtv在电视台播放,是按次数收费的,且次数越多,收费越多。

原本华纳公司跟富士电视台谈的合同,是一天可以播三次,但现在《海啸的热销实在太火了,电视台迅速增加了复播次数。

当然,因为复播次数超出了原本的合同,所以三次之后的另外五次,都是要加钱的。

mtv的热播,更是反向促进了录像带以及ld的销售。

要知道,此时的日本电影也好,电视也罢,大都比较冗长,还从没有这种瞬间达到高潮的短平快式样的短视频模式。

mtv的时间很短,连片头带片尾,加起来撑死也就六分多钟,这个时间也就泡一碗方便面的时间。

换言之,曹志强搞的这个mtv,其实本质就是后来的泡面番,只不过不是动画,也不是微电影,而是一种短视频。

这种模式呢,非常适合生活节奏快的人看,很快就会看完,很快就会达到情绪高峰,基本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而曹志强让人制作的三版mtv呢,solo版且不说,单纯说正式版或者叫男版mtv以及女版mtv,等于一鱼双吃,看似讨巧,却又非常反转,而且把男性群体跟女性群体一网打尽。

不管你是大男子主义也好,女权也罢,在男女这两个版本的mtv中,总能找到戳中你泪点的东西。

另外,或许是因为《海啸这款产品的销售太火爆,已经破了圈,不光是在乐坛爆火,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很多专家跟学者,不管是收了钱的还是单纯蹭热度的,都开始要么上电视做访谈,要么在报纸上写文章,都是以《海啸这首歌的mtv为例,开始讲解日本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

比如日本目前的生育率不足啊,少子化现象啊,小城市空心化啊,日本女性上班族多么苦逼,男性上班族多么无助,社会压力多么大啊巴拉巴拉一大堆。

就是说,本来只是一首歌以及几个mtv,硬是因为迅速爆火而破圈,然后让一批所谓的专家跟政治家上蹿下跳,以这个爆火的作品为由,发表各种看法跟呼吁,愣是从一个单纯的娱乐产品,引申到了日本的少子化现象。

也是,在1983年,日本的生育率已经很低了,已经下降到了1.2,进入了超低生育率的人口负增长漩涡。

与此同时,日本的老龄化也开始出现端倪,且基本很难扭转。

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专家学者都能看到,只是日本此时的经济还在上升期,所以一般老百姓并不在乎这些。

可因为《海啸这首歌的爆火,一些专家开始出来蹭热度,大声疾呼生育率问题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引申,更多的引申,或者说更引起大众共鸣的,其实是疯狂的加班行为,以及越来越内卷的工作现状。

在这个加班已经成为日常,不加班就是异类的社会,太多人成了上班机器,哪怕赚的钱越来越多,但人们却普遍感觉越来越不快乐。

而《海啸这首歌,表面是说暗恋跟爱情,其实也在暗戳戳的抨击加班问题跟内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