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大秦的派系(2 / 2)

然而,在古老的华夏大地,守旧顽固势力的强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坚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若是“正气为之不伸,数年之后,将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齐)不止。”

朝堂中,守旧派对那些倡导维新变革的开明派展开了疯狂打压和攻讦。杨升平三十年的宦途中,数度起起落落。就在他担任此次访齐专使前,尚被贬至青海总督任上,整日里吹着凛冽寒风,看着遍地的牛羊,郁郁而不得志。

要不是大秦乾元帝需要一位通晓外务并且熟悉齐国内情的官员为使,前往汉洲访问,杨升平怕是也不会被召入朝中,还被擢升为内阁次辅、礼部尚书之职。

“为秦齐交好,继续维系双方百年盟约之谊,朕已着令内阁礼教部从明年开始,将秦国留学名额增加至八百人。”

杨升平礼在太初宫永昌殿觐见泰平帝后,代表大秦乾元帝礼节性地问安泰平帝,并简短叙说了大秦朝堂的近况、国内民生,以及西北和漠北的战事。同时,对齐国予以大秦的财政和军事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而泰平帝则表现得较为平易,除了问候乾元帝外,还对大秦内部的新旧两派争执,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希望齐秦两国目前维持的友好关系,不以“个别人”的执念和喜恶,而受到损害,更不能因此,波及齐国的商人和旅行的国民。

未了,泰平帝表示,为了增进齐秦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消弭隔阂,齐国内阁政府会拨出一些教育款项,用于资助那些有志于前来齐国留学的大秦学生。

“非常感谢陛下的慷然之举。”杨升平拱手施礼道:“待本使返回南京后,必会奏请我皇,于国子监和各地府县监学中,遴选聪慧机变之人,前往贵国游学。”

泰平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自三十多年前,太祖皇帝时期,便开始施行资助秦国学生留学之事,这么多年来,陆续培养了数千秦国留学生。虽然有不少人最后留在了齐国,成为齐国的人才储备。但那些回到大陆的秦国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都会对齐国产生一种亲近感,以及一丝敬畏感。

这些人要么进入大秦朝堂当中,成为亲齐国的开明派,要么从事于工商业,成为潜在的买办商人。通过他们,齐国间接扩大了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陛下,此前我大秦皇室请求与大齐皇室联姻,以维系两国亲近友好之势,但至今,贵国内阁仍不予回应。”就在此次觐见行将结束时,杨升平突然开口询问道:“本使为此颇感疑惑,特奏于陛下,聆听圣裁。”

“哦。”泰平帝闻言,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轻声说道:“此事,内阁已呈请于朕。不过,朕不同意联姻。”

“陛下,敢闻此间情由?”杨升平心中生出一丝不快。

什么意思,你们齐国皇室难道瞧不起我大秦皇室?

“近亲不婚。”泰平帝说道:“贵使需知,朕与贵国皇帝乃为表亲,为子孙计,当不宜联姻。此间缘由,朕当亲笔书信致贵国皇帝,以示说明。”

“近亲不婚?”杨升平诧异地看着泰平帝。

“嗯,我齐国医学界已然证明,近亲通婚,后代多隐疾。”泰平帝微笑着说道:“若是想加强两国皇室之亲近,联姻也无不可,但需在三代旁系以外,另寻宗室子弟,以为通婚。”

记得幼时,太祖皇帝曾耻笑欧洲的两家哈布斯堡王朝,说那两家子皇室,娶过来嫁过去的全是都亲戚,生出的后代,不是傻瓜,就是神经病,或者就是身体严重缺陷者。

为了后人着想,更是为了皇室族群的健康,最好是严禁三代之内的近亲通婚。

虽然,两国目前的适婚的皇室子女,已经不属于三代以内的近亲,但泰平帝一想到太祖皇帝的警言,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自家的直系子(孙)女与秦国皇室联姻。

“陛下,长安皇家医学院奏报,乐安大长公主情势已然不好,恐……时日无多。”秦国专使刚刚离去,一名皇室秘书官神情凝重地上前奏道。

“准备车驾吧。”泰平帝立时起身,微微叹了一口气,“召皇后,随我一同去送姑母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