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风貌(1 / 2)

1728年10月25日,下午6时10分,齐泽烜所乘坐的火车比预计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方才抵达南都车站。

一列满载谷物和煤炭的货运列车在行经夏口(今澳洲南部城市谢珀顿)时,因为铁路工人的操作失误,几节车厢发生脱轨侧翻,使得所有途径该站的列车不得不紧急避停,等待事故处理完毕。

前来迎接皇孙殿下到来的南都府地方军政官员,不得不在车站贵宾室继续无聊地多等一个多小时。

英格兰专使斯宾塞·康普顿男爵与齐泽烜做了简短告别后,便看到他在诸多迎接官员的簇拥下,乘坐马车施施然地朝城中而去。

来的时候,因为英齐两国还处于战争状态,因而一路上都是乘坐英格兰商船,按照传统的东方航线,沿着印度洋沿岸绕了一大圈,才来到汉洲本土。

如今,两国即将实现和平,那么此次返回欧洲,自然可以听从齐国人的建议,从汉洲西南部港口出发,乘坐他们的蒸汽客轮,直接横渡印度洋,抵达南非后,便可以沿着非洲大西洋沿岸,顺利回到伦敦。

粗略估算,返程的距离要比原先少三分之一,而在时间上更是节省一大半。

“科技改变生活!”

康普顿男爵不由想起那位齐国皇室继承人所说的一句话,顿时生出共鸣。

齐国,还真是一个被上帝眷顾的国家!

南都是汉洲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汉南省首府,常住居民超过四十五万,若是加上各类流动人口,可能会达到五十余万。

南都地处大东山(大分水岭)以东,常年受南太平洋暖流影响,全年气温变化较为和缓,降水分布均匀,但由于同时受到印度洋冷风的影响,该城日温差大,超过10度。夏季温热,相对干燥,高温天气少见。而冬季温暖,略微潮湿,降雪也较少——该地区有气温记录以来,上一次降雪记录要追溯到二十年前。不过,南都周围有许多山,冬天寒冷气候时高山上会有大量积雪,为该地增添一分冬日奇趣。

作为南部工业重镇,南都拥有较为健全的工业门类,有钢铁、煤炭、造船、机床、重型机械、军工、纺织、食品、陶瓷、玻璃、造纸、化工、金属加工等诸多工业。

当地的商业、金融、交通等也较为发达,齐国第五大银行--南方联合银行总部就位于南都的明月江(流经墨尔本市的雅拉河)畔,国内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均在该城设立分部。

南都城是汉洲——南美贸易的重要支点,每年都会有百余艘商船从南都港出发,满载着各种工业制成品和军械物资,经东州(今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诸岛,横渡大洋,抵达南美庆国和西班牙领地,与当地展开贸易活动。

如今,随着蒸汽船的广泛应用,往来两地的贸易商人已不再选择“咆哮的西风带”航线,而是将航线往北转移,行驶于更为缓和的南太平洋航线——虽然会遭遇大段距离的无风带,使得燃煤消耗过多,但至少避免了人船皆毁的风险。

“南都城看着还是很大呀!”齐泽烜坐在马车上,透过车窗打量着这座南方大城,脸上露出几分欣慰之色。

城市越大,则意味着这个地区愈发富庶和愈发有活力,同时城市的逐步扩大也是一個国家繁荣富强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往往意味着金钱的堆积,意味着工业化的深入,意味着知识的汇集,意味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扩大。

看看大陆秦国那些遍地的苦哈哈的国民,一身病痛,营养不良,精神麻木--欧洲国家的居民也大差不离是这般模样,与齐国城市里那些衣着得体,身体强健,整天为了更舒适的生活而奋斗的人比起来,会让人觉得这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多的齐国人居住在城镇及其辐射范围内了,火车、蒸汽街车、轨道马车更是许多城乡人民经常见到的事物,很多人甚至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

在铁路通行的许多地区,蜿蜒延伸的铁路已经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正如铁路时代出现以前的运河及驿道一样。

繁华的南都城也不尽然都是林立的高楼和亮丽的街景,马路的两侧仍旧不时闪现出许多破败的街区和老旧的房屋。

是的,在南都这样的齐国大城市中,老旧房子还有很多,大多盖于几十年前。现在里面依旧都住满了人,一栋普通的老宅住五六个人是正常的,住八到十个人也不必感到惊讶,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租住的。

随着齐国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工作机会的增加,城镇人口的数量几乎每天都在增加。这些新增的人口可并不是都有钱的主,大部分都是外来移民,或者向往城市生活的乡村人口。

搁着现在,城市的房价已然很高,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块,可不是初到城市的打工人所能承受的。因此,他们基本上只能选择租住房子,然后找一份工作谋生,省吃俭用数年或十数年,最终实现买上一套(栋)属于自己的屋宅愿望,正式成为一个体面的城里人。

这些老旧房屋的布局基本都是面对面的,在修建之初就考虑了空间利用,一般包含三个房间、一个杂物间和一个厨房,里面住的也基本是商铺店员、餐厅服务员、码头工人、工厂初级工及其他收入较低的职业者。

还有一些老旧破败的街区已被政府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地产商”修建的漂亮大气的公寓楼。这些公寓楼用料扎实,设计现代化,自来水、下水道,甚至是煤气管道等各类设施都较为完善。

公寓楼的住户也大多工厂的高级技工、各类企业、商社的中层管理人员、小商人、学者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与那些破败的街区形成鲜明对比。

地方政府也不是没想过要将所有老破街区进行一番大力拆建,以免它们太过影响城市形象,同时也改善那些住得“过分拥挤”的居民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