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战略物资(1 / 2)

元末明初,朱元璋打天下时期“广积粮”的国策,是泛指所有能食用的粮、油、肉、鱼、蛋、豆等农副食品,不能狭义的认为就是水稻小麦。

比如中国传统五果之一的柿子,在20世纪的战乱灾荒年代,就是很多农民重要的代粮食物。

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沙枣,也曾经被家庭主妇,清洗加工后混合面粉,制作成营养丰富的“沙枣面”食用。

明末清初学着名经济学家、思想学家顾炎武在《田功论》中写过:“今天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国亦然。”

顾炎武本人曾经在山西亲身实践,认识到畜牧业一样可以发家致富:“大抵北方开山之利,过于垦荒,畜牧之获,饶于耕耨,使我泽中有千牛羊,则江南不足怀也。”

第七个是效仿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把民间最常见的白口生铁,通过相对简单的方法,经过韧化处理,转化为可锻性铸铁。

小衙内想在明末发展火枪火炮等军工产业,把当时的立式钻膛法,改造成近现代的卧式钻膛法并不难。

难点是把明朝价格低廉、硬而脆,不方便加工切削的白口铁,加工处理成可锻白口铸铁。

它与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火炮普遍使用的灰口铸铁相比,可锻铸铁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特别是低温冲击性能较好,耐磨性和减振性优于普通碳素钢。

现代考古证实,战国时期就有的“焖炉法”,也能生产可锻白口铸铁,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群策群力,采用黑心可锻性铸铁的方案,将炮弹坯放在密封的生铁箱中,进行焖火韧化的方法,以防止氧化脱皮;又用银元块950度熔点温度为标准,来控制焖火温度等土办法。成功将炮弹毛坯韧化处理的合格率,由30%提高到95%,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床生产炮弹壳的效率。

与抗日前辈不同,小衙内目前现阶段,还做不了火炮和炮弹,只能用这个方法生产鸟铳铳管。榆林卫是明朝重要的九边卫所,白口铁和铁匠铺还是不缺的。

明朝鸟铳铳管制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卷制锻打,理论上可以生产出优质产品,但实际操作中,对人员素质、经验要求比较高,且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不利于大规模普及装备。

第二种就是1606年何汝宾将军兵书中,记载的“钻膛法”。这也是延续到现代的主流制造方法,优点是生产快速,标准化程度高,质量相对统一。

可锻白口铸铁的综合性能,不次于灰口铸铁和普通碳素钢。小衙内用它来制作鸟铳铳管,既可以反复锻打成型,以提高枪管强度和韧性,还方便钻膛切削,提高加工精度、速度、质量和标准化。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前辈,一度曾用这个方法,制造装药量更多、膛压更高的火炮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