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朝仕宦——姚思廉(1 / 2)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着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着旧稿,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

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着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着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着作郎、弘文馆学士。

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着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

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着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着旧稿,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

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着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着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着作郎、弘文馆学士。

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