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字明允,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积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着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册封为潞王。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武后长子李弘,李贤迁任岐州刺史,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后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户。
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唐高宗曾对司空李积说:“这个孩子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背诵古诗赋十多篇,一看就能领会,也不会忘记。我曾叫他读《论语》,他读到‘贤贤易色’,再三诵读,我问为什么反复读,他说自己内心特别喜爱这句话,才知这孩子的聪敏出自天性。”
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两年后,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高宗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挑拨二王相争,遂逐之出王府。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为朝廷内外所颂扬,李贤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收藏于皇宫内阁。
唐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李贤为太子期间,与武后关系紧张,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旦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曹王李明受到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十多人。
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后,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积,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积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积贬斥,但不久重获启用。
唐中宗李显复辟,追赠李贤司徒,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论才华,李贤则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余岁已能统召帝国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作为太子,李贤曾三次监国,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可见,这个年轻太子堪当大任,是帝国合格的接班人。
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颇多嫌隙,武后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宫中则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谣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相传太子李贤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以藤蔓比喻武后,因四个瓜先后被摘而感伤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
章怀太子李贤不仅文史造诣深厚,可能还具备相当音乐修养。当时,李嗣真前往太清观奏乐,发现曲调十分悲哀,就问道士刘概和辅俨:“这曲子为何如此哀怨不和谐?”,两人答道:“这是太子谱的《宝庆乐》。”按理说《宝庆乐》应当欢快喜悦,由太子作出却充满悲凉,反映了李贤当时愤懑抑郁的心情,果然没过多久,太子即被废黜。后来刘概将此事讲给高宗,高宗也觉得十分惊奇。
唐高宗驾崩后不久,武后先后废黜唐中宗、幽禁唐睿宗,完全把持皇唐朝政,这一行为引致李唐宗室和许多朝臣的不满。英国公李敬业率先在扬州起事,并找到一个容貌很像故太子李贤的人,欺骗众人说:“太子李贤没有死,逃亡在这个城中,他命令我们起兵。”于是,借李贤的名义号令天下,打出反武大旗,由此可见,武后与太子李贤的母子矛盾已不是宫廷秘密,李贤做太子期间,很可能已在朝中甚至民间树立起一定威望。
李贤,字明允,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积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着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册封为潞王。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武后长子李弘,李贤迁任岐州刺史,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后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户。
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唐高宗曾对司空李积说:“这个孩子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背诵古诗赋十多篇,一看就能领会,也不会忘记。我曾叫他读《论语》,他读到‘贤贤易色’,再三诵读,我问为什么反复读,他说自己内心特别喜爱这句话,才知这孩子的聪敏出自天性。”
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两年后,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高宗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挑拨二王相争,遂逐之出王府。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为朝廷内外所颂扬,李贤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收藏于皇宫内阁。
唐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李贤为太子期间,与武后关系紧张,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显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旦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到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曹王李明受到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十多人。
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后,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积,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积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并将丘神积贬斥,但不久重获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