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赶大集。
蓝天白云,天公作美。
许多人挑纸钱回家去孝敬祖宗,买鱼买肉的人也多,买河灯的人也多。
街市嘈杂,人来人往,十分拥挤。
王玉安在街边摆地摊卖桐叶粑粑、鸡蛋和活鸭,同时打发儿子王猛提一些艾叶粑粑去赵宣宣家,叮嘱道:“去你姑母家,把妹妹叫回来。她玩好多天了,你不去叫她,她舍不得回哩!”
王猛笑着答应一声,在拥挤中穿过人群,终于出了城,一下子感觉海阔天空,吹着口哨,迈着大跨步,赶往赵家。
王玉娥正在家,跟唐母和王俏儿一起包桐叶粑粑,有说有笑。
“姑母!”王猛笑着跑过去,问:“宣宣怎么不在家呀?”
王玉娥连忙让王猛坐下,亲自去倒茶来,笑着答道:“宣宣去私塾念书去了。”
王俏儿小声问:“哥哥,你来干啥?”
王猛故意逗她,道:“你能来,我不能来吗?”
王俏儿嘟嘴,用拳头打王猛一下,打得不轻不重。
王玉娥又端果盘过来,笑吟吟,道:“王猛留下来吃午饭!成亲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还缺什么没?”
王猛不讲客气和虚礼,直接从果盘里抓花生吃,笑得脸红,多多少少有点害臊,道:“我不管那些事,有奶奶和我娘操心呢!”
“姑母,午饭就不吃了!我爹还在城里等我,让我把妹妹带回去。”
王俏儿不乐意,鼓起包子脸。
王玉娥亲昵地搂住王俏儿,对王猛笑道:“家里的农活又不忙,急什么?让俏儿在我这里多玩几天,我可喜欢她了!”
王猛道:“她再不回去,我爹娘要骂她哩!”
王玉娥道:“那就更不能回去了!干脆留在这里给我做小女儿,我可舍不得骂她!”
王猛既羡慕,又无奈,继续笑一笑,剥花生吃。想起小时候,他也最爱来姑母家小住,天天有荤菜吃,零食也多,而且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用干活。
那时候,赵宣宣还小,跟在他身后喊表哥,给他当小尾巴。
王玉娥喜欢侄儿、侄女,觉得这俩孩子都心善,又跟赵宣宣合得来,将来表兄妹、表姐妹之间可以互相照应,只要感情好,跟亲兄弟姐妹也差不多。
她关心地道:“王猛,你天天在家忙什么?怎么又晒黑了?”
王俏儿插话:“肯定下河摸鱼、钓黄鳝、抓螃蟹!”
王猛瞪王俏儿一眼,然后对王玉娥笑道:“我每天在田边和河边放十几个竹笼子,里面放鱼内脏,等到早上,就去收那些钻进笼子里的跳跳蛙,拿去城里卖,换点零花钱。”
王玉娥眼神欣赏,夸道:“王猛长大了,想着赚钱,越来越有出息!”
唐母在旁边听着,心思敏感,有点不是滋味,因为唐风年最近辞工,只专心念书,不像以前那样每月赚工钱回来。
儿子倒插门,再加上自己寄人篱下,这让唐母忍不住心思沉重,有些焦虑不安。
眼看快到中午了,王猛又告辞,王玉娥不放他们兄妹走,非要留他们吃午饭。
忽然牛车回来了,王玉娥起身去迎接赵东阳,想看看他买了哪些东西回来,没想到先下车的却是王玉安。
王俏儿一见王玉安的脸,就忍不住叹气,知道自己肯定躲不过去了,必须跟爹爹回家去,于是心情难受,闷闷不乐。
家里哪有姑母家好玩?哎!
王玉娥笑问:“哥哥怎么有空来了?”
王玉安憨笑,一边转身扶赵东阳下来,一边答道:“妹夫在街上看到我,说要用牛车送我回家,免得我挑东西累。我顺便来接俏儿,怕她耍赖!”
王玉娥娇嗔道:“怕我亏待你闺女吗?急慌慌地喊她回去干嘛?”
赵东阳把河灯小心翼翼地拿下车,生怕磕坏了,那是他给宝贝女儿准备的礼物,顺便递一个给王俏儿。
聚在一起吃过午饭后,王玉娥和赵东阳打发赵大旺赶牛车,送王玉安、王猛和王俏儿回王家村去。
家里少了一个活泼的王俏儿,王玉娥顿时觉得不热闹了,有些失落,枯燥乏味地准备祭奠祖宗的东西。
傍晚,赵宣宣和唐风年回来,赵宣宣道:“明天私塾放假,我们不用出门。”
唐风年一回家,打过招呼后,就去书房看书,写文章。
王玉娥私下里问:“乖女,风年的书念得咋样了?我怕他变成书呆子。”
赵宣宣急着洗脸,洗去那些故意画出来的东西,脸庞重新变得清爽干净,花容月貌,顺口答道:“石师爷天天夸赞风年,说他进步快!反正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呆。娘,俏儿去哪了?”
王玉娥道:“被你舅舅接走了。”
赵宣宣感到小小地失落,道:“估计要等到表哥办喜酒那天,才能再见到她。”
两家隔得太远,而且舅舅家没有牛车,平时走动不方便。
王玉娥把河灯给她,道:“这是你爹特意给你买的。”
赵东阳买的河灯是荷花形状的,粉红颜色,很精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宣宣把河灯接到手里,欣赏片刻,眉开眼笑,道:“我正想自己做两个,明晚跟风年一起去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习俗,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幽冥鬼魂照亮路,有人说是为了祈福,让厄运随水漂走,有人说是为了祭奠,等等。
对年纪小的男女而言,放河灯是很好玩的事,赵宣宣每年都参与。
王玉娥摸摸女儿的长发,眼神宠溺,觉得孩子仿佛永远也长不大。
晚饭后,书房里点了五盏灯,摆成东西南北中的格局。赵宣宣生怕唐风年夜里看书把眼睛看坏,变成何夫子那样,所以尽量为他多点灯,亮如白昼才放心。
唐风年坐在书案前写字,赵宣宣坐在不远处的椅子上,亲手做河灯。
荷花形状的河灯太考验她了,她打算做做碗状的,简单一些。
各忙各的,相安无事许久,唐风年忽然把自己刚写好的文章递给赵宣宣看。
赵宣宣仔细拜读两遍,心里的欣赏汇集成眼睛里的璀璨笑意,觉得石师爷确实没谬夸,风年确实进步大,已经会自己编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