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着名隐士,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黄初四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管宁逝世,年八十四,着有《氏姓论》。
管宁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经曹魏几代的统治者,都听说他的贤明征召过他,但是管宁却都拒绝了,他宁愿过着清心寡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想踏入世俗,污染了他一生的人生守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管宁的一生都坚持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守住自己的本心,任世间浮华飘散,也不改变心中的矢志。
管宁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而他的家境十分的困难,周围的亲戚朋友体谅他的境地,纷纷伸出援手,可是却无一例外的被管宁拒绝了,他只是用自己仅有的能力,给父亲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按说有人可能认为管宁实在是太傻了,不过管宁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儿,况且,为父亲办葬礼,凭借的是自己的一颗真心,管宁做到了,那么其他的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他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可是他的身上却有着不一样的耀眼的闪光点,他的清高和朴质,让人们揭开了他神秘的一面。
再到后来的到辽东去躲避战乱,这在当时是很有政治眼光和敏感度的行为,管宁在辽东为一些人讲诗书礼仪,谈祭祀、陈明礼让,可是在国家的统治者征召他入朝为官的时候,他却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淡泊名利、内心高洁、视金钱和名利如粪土的人,他只想一心做着自己的学问,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远志向传播出去的人生导师。
管宁在汉末天下动荡大乱的时候,管宁到辽东地区避乱,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为同是逃避战乱的人们讲解《诗经》等,人们很乐于得到他的教导指点,在返回中原之后,曹魏数代帝王曾经多次征召管宁,但都被他拒绝了。华歆是平原高唐人,是汉末魏初时期的名士,曹魏时期的重要大臣,早年间,他的师傅是太尉陈球,和管宁是同门,在汉灵帝时期,任郎中之职,之后成为曹操的军师,在曹丕即位时封为安乐乡侯。而关于管宁华歆的故事最着名的有两个——“割席断交”和“园中共锄”。
古人很注重知行合一,很多时候都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管宁和华歆就是在读书的间隙中,在菜园劳动,管宁竟然翻出了一块黄金,但是他熟视无睹,心念着读书人要修身养性,看到财富不能起贪念。和他一起的华歆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心动,他拿了起来,但是看见管宁凝重的表情,他又恋恋不舍地放了回去,内心极为忍痛割爱,这件事情开始管宁就对华歆有点不满了。
加之后来,管宁和华歆又在一起读书,正当大家沉浸在书的芬香中,门外一阵喧嚣声响起,但是管宁依旧摇头晃脑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华歆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但是随着声响越来越大,他的内心有点渴望外面的世界,终于他忍不住跑出门外,看到大官达贵,内心十分满足,当他回到屋内,突然管宁拿出一把刀,从平时两人一起坐的席子中间割开,并说你今后不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明管宁华歆两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也不能评判谁对谁错。
管宁礼让,主要讲述的是在管宁居住的小村子里的一件事,那个时候人们都在井边打水,经常因为这件事儿发生冲突争斗,管宁见了便很担心这样的情况,于是他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很多的打水器具,以供人们打水用,同时不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人们看见器具又得知了是管宁所做的,很是自责感慨,从此再也不争斗了。另一件关于管宁礼让的故事,说的是邻居家的牛破坏了管宁的田地,管宁不但不生气责问,反而亲自将牛拉到路边喂食,等到邻居家接过牛的时候,心里也是愧疚极了,像是做错了什么大事儿一样,从此之后,管宁生活的地方便再也没有争斗了,而管宁礼让的故事也流传到各地。
汉末天下大乱后,管宁等人搬迁到辽东,但是在辽东的公孙度,很赏识管宁的才能,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但是管宁闭门不谈政事,并在其后搬出了公孙度为他置留的客栈,自己再一个荒山野岭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屋子,在离开辽东的时候,管宁将公孙度父子多年来,赠与的东西全部归还,其心可诚。
管宁是管仲的后人,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他坚持用自己的积蓄过着清苦的日子,并且放弃了多次国家帝王的召唤,过着平淡质朴的普通人的生活,他可以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与好友断交,也能为了自己的志气,拒绝亲戚朋友的资助,他放弃了名与利,只愿意为自己而活。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着名隐士,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黄初四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管宁逝世,年八十四,着有《氏姓论》。
管宁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经曹魏几代的统治者,都听说他的贤明征召过他,但是管宁却都拒绝了,他宁愿过着清心寡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想踏入世俗,污染了他一生的人生守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管宁的一生都坚持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守住自己的本心,任世间浮华飘散,也不改变心中的矢志。
管宁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而他的家境十分的困难,周围的亲戚朋友体谅他的境地,纷纷伸出援手,可是却无一例外的被管宁拒绝了,他只是用自己仅有的能力,给父亲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按说有人可能认为管宁实在是太傻了,不过管宁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儿,况且,为父亲办葬礼,凭借的是自己的一颗真心,管宁做到了,那么其他的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他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可是他的身上却有着不一样的耀眼的闪光点,他的清高和朴质,让人们揭开了他神秘的一面。
再到后来的到辽东去躲避战乱,这在当时是很有政治眼光和敏感度的行为,管宁在辽东为一些人讲诗书礼仪,谈祭祀、陈明礼让,可是在国家的统治者征召他入朝为官的时候,他却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淡泊名利、内心高洁、视金钱和名利如粪土的人,他只想一心做着自己的学问,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远志向传播出去的人生导师。
管宁在汉末天下动荡大乱的时候,管宁到辽东地区避乱,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为同是逃避战乱的人们讲解《诗经》等,人们很乐于得到他的教导指点,在返回中原之后,曹魏数代帝王曾经多次征召管宁,但都被他拒绝了。华歆是平原高唐人,是汉末魏初时期的名士,曹魏时期的重要大臣,早年间,他的师傅是太尉陈球,和管宁是同门,在汉灵帝时期,任郎中之职,之后成为曹操的军师,在曹丕即位时封为安乐乡侯。而关于管宁华歆的故事最着名的有两个——“割席断交”和“园中共锄”。
古人很注重知行合一,很多时候都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管宁和华歆就是在读书的间隙中,在菜园劳动,管宁竟然翻出了一块黄金,但是他熟视无睹,心念着读书人要修身养性,看到财富不能起贪念。和他一起的华歆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心动,他拿了起来,但是看见管宁凝重的表情,他又恋恋不舍地放了回去,内心极为忍痛割爱,这件事情开始管宁就对华歆有点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