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蜀中孔子——谯[qiao]周(1 / 2)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谯周的父亲谯賆,是一位学者,学识宏富,尤善《尚书》,对于诸经及图纬书的造诣也很深,因而在益州颇有名气。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期,州郡政府多次辟请他出仕为官,皆遭拒绝,后不得已,谯岍应州府之召,暂作过一段师友从事的职务。

谯周的幼年时期,谯岍不幸去世,由于家境贫寒,谯周被寄养在舅父的家里,他酷爱读书,家中虽然经济困难,但谯周却从不肯把精力,放到治理产业方面来,整日孜孜不倦地诵读典籍,以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多年的苦读,谯周成了博贯古今、精通六经的硕儒,特别是他一手词理渊通的好文章,更引起学人的景仰,但是其口才不佳,虽然为人聪慧,而不善言辞表达,属于性格内向的一类人。

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遗命,以丞相兼领益州牧,总揽朝政,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政局渐趋稳定,为了缓和与弥缝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矛盾,其中主要是益州地主集团,与外来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适当地启用当地的知名人士为官。这样谯周以有学识,而被诸葛亮荐举为益州的劝学从事。

诸葛亮病故,大将军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政,蒋琬提升谯周为典学从事,总管一州学校、生徒的训导、考核和升免等事,这一年,谯周三十三岁。诸葛亮死后,刘禅贪图奢华享受的恶性日渐暴露,他屡次想广修宫室,采择民女,以供玩乐,但由于受到蒋琬、董允等人的强烈抵制,也未尽如意。

蒋琬、董允相继去世,主管朝政的费祎信任陈祗,使用他接替董允的侍中职务,陈祗是个玩弄权术的政客,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操弄权柄,对于后主刘禅,陈祗、黄皓阿意顺从,百般迎合,刘禅遂如释重负,肆意胡为起来。于是,他经常外出游逛,并增造后宫,广设伎乐,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谯周对刘禅的荒唐行径,非常反感,这一年,他上疏进行劝谏,谯周以新莽末年的历史为例,说明政权的得失与人心的向背关系极大。他说,王莽败后,群雄扰攘,豪杰蜂起,都想夺得政权,这些人中以更始皇帝刘玄,和公孙述的力量最强,但他们一个个注意的只是快情恣欲,游猎享受,从不知体恤百姓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终因丧失人心,遭到失败。而汉光武帝刘秀从善如流,广纳众谏,注意理冤狱,力节俭,施仁政,遵法度。这些作法深得人心,归附的人越来越多,终于由弱变强,兼并诸雄,成就帝业。谯周希望后主以刘秀为榜样,敬贤任才,力修内政,树立起完成光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在上疏中,他还提出了省减乐官、停止兴造的具体建议。刘禅对于谯周的上疏,很不以为然,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疏远了他,这一年,谯周被免去太子家令的职务,改任中散大夫。

费祎死后,蜀汉的政局急转直下,后主更加宠信黄皓,听凭他肆意弄权,败坏政事,朝中的大臣,或与黄皓勾结,狼狈为奸,或受其毁谤,横遭排抑。接替费祎职务的姜维,一则畏怕黄皓的势力,二则急于立功,所以长期居外,连续向曹魏用兵,由于姜维不顾国力,冒然出击,所以一再损兵折将,大败而还,穷兵赎武和政治腐败,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声载道。谯周对此十分不满,他猛烈抨击朝政,并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退朝以后,遂采用两人对话的体裁写了一篇讥讽时政的文章《仇国论》。

在文内谯周提出治国的根本,在于养民恤众的主张,他说,周文王以少胜多,是作到了注意养民,勾践以弱胜强,是由于能够恤众。不顾百姓疾苦,不能与民休息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他预言,蜀汉“极武赎征”,必然“土崩势生”,如果“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谯周劝告后主,“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就是说,与其每战必败,不如慎重出击。不久,后主解除了谯周的中散大夫职务,升任为光禄大夫。

掌握魏国实权的司马昭,看到蜀汉政权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遂决定出师灭蜀,派钟会率兵十万,由汉中趋剑阁,命邓艾领众三万,自狄道入蜀。几路大军中,邓艾一支首先获得成功,他一路攀木缘崖,冒险而进,渡阴平,陷江油,下绵竹,长趋直入,逼近成都。对于这种危急局面的出现,后主刘禅事先毫无思想准备,黄皓等人愚弄他,屡进鬼巫之说,刘禅真的以为敌人不会来攻,故不作任何防备。待魏兵猝至,百姓迸散,刘禅才慌了手脚,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由于形势急迫,“不与政事”的谯周也例外地被召参加了会议,群臣商议了许多,意见不能统一。谯周的主张代表了益州地主集团的普遍情绪,他们早已对蜀汉政权失去了希望,认为这一外来政权,给他们带来的只是灾难,从未有过任何的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被解除太子家令职务不久,谯周曾与蜀郡学者杜琼,一起散布过曹魏代汉是天意的言论,后来,谯周屡次在刘备、刘禅的名字上作文章,说什么:“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备矣,当授与人也”《三国志杜琼传》。意思是讲,蜀汉政权的寿命在刘备时代就该结束了,刘禅只有等待被别人消灭的分了,经过谯周的反复劝说,刘禅听从了降魏的建议,由于谯周主降有功,司马昭封他为阳城亭侯。

觉得谯周误国的人,认为根据蜀汉的实力,仍有一战的资本,胜则有回旋的余地,败也不能将蜀汉拱手相让,誓死与成都城共存亡。从蜀汉高层来说,此战如果胜利则扭转了蜀汉的危局,功在社稷而在中国战争史也必当永垂不朽,然而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维九出祁山已经耗尽蜀汉的国力,朝廷腐败,刘禅昏暗。《三国志》中记载,薛珝受吴主孙休之命赴蜀,回国介绍蜀国情况,“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可以看出蜀汉政权已命不久矣,而就在邓艾、钟会伐蜀,蜀汉灭亡。由此观之,谯周之谏在蜀汉灭亡中根本都不算什么,而且谯周之谏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汉连连征战,蜀民根本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兵役,所以孙盛只是从表面来分析蜀汉的兵力情况,而且即使一战,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民有菜色”,说明蜀兵的战斗力没有魏兵的战斗力强。

谯周让刘禅投降魏国就让谯周背负了误国的骂名,那曹操南征的时候,孙权重臣张昭也曾根据形势而劝孙权降曹,虽然之后,孙权就没有怎么重要张昭了,但是张昭还是很受孙权的尊重的,虽然张昭之谏算不得高明,但是当时孙吴的君臣是上下齐心的,江东局势是稳定的,而蜀汉后期根本都没有赤壁之战时,江东的力量与曹魏抗衡了,谯周之谏也是无奈之举,说其误国过分夸大了谯周在蜀汉灭亡过程中的作用。

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生前撰写学术着作多种,计百余篇,之后,这些着作陆续散失,到唐初作《隋书·经籍志》时,时人所见的书目只有《论语注》,《三巴记》,《谯子法训》,《古史考》,和《五经然否论》五种了。《论语注》和《三巴记》两书,今不存。现在能够见到的其他三种,且都是后人的辑本。《谯子法训》,原书亡佚。明人陶宗仪、清人严可均各录有辑本,但均搜括不足,除《齐交篇》有篇名外,余者皆为散条。此书以有关道德修养、男婚女嫁、治学自力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属格言性质的书籍。值得一提的是,史学名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出自他的门下。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谯周的父亲谯賆,是一位学者,学识宏富,尤善《尚书》,对于诸经及图纬书的造诣也很深,因而在益州颇有名气。刘焉、刘璋父子统治时期,州郡政府多次辟请他出仕为官,皆遭拒绝,后不得已,谯岍应州府之召,暂作过一段师友从事的职务。

谯周的幼年时期,谯岍不幸去世,由于家境贫寒,谯周被寄养在舅父的家里,他酷爱读书,家中虽然经济困难,但谯周却从不肯把精力,放到治理产业方面来,整日孜孜不倦地诵读典籍,以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经过多年的苦读,谯周成了博贯古今、精通六经的硕儒,特别是他一手词理渊通的好文章,更引起学人的景仰,但是其口才不佳,虽然为人聪慧,而不善言辞表达,属于性格内向的一类人。

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遗命,以丞相兼领益州牧,总揽朝政,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政局渐趋稳定,为了缓和与弥缝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矛盾,其中主要是益州地主集团,与外来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适当地启用当地的知名人士为官。这样谯周以有学识,而被诸葛亮荐举为益州的劝学从事。

诸葛亮病故,大将军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政,蒋琬提升谯周为典学从事,总管一州学校、生徒的训导、考核和升免等事,这一年,谯周三十三岁。诸葛亮死后,刘禅贪图奢华享受的恶性日渐暴露,他屡次想广修宫室,采择民女,以供玩乐,但由于受到蒋琬、董允等人的强烈抵制,也未尽如意。

蒋琬、董允相继去世,主管朝政的费祎信任陈祗,使用他接替董允的侍中职务,陈祗是个玩弄权术的政客,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操弄权柄,对于后主刘禅,陈祗、黄皓阿意顺从,百般迎合,刘禅遂如释重负,肆意胡为起来。于是,他经常外出游逛,并增造后宫,广设伎乐,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谯周对刘禅的荒唐行径,非常反感,这一年,他上疏进行劝谏,谯周以新莽末年的历史为例,说明政权的得失与人心的向背关系极大。他说,王莽败后,群雄扰攘,豪杰蜂起,都想夺得政权,这些人中以更始皇帝刘玄,和公孙述的力量最强,但他们一个个注意的只是快情恣欲,游猎享受,从不知体恤百姓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终因丧失人心,遭到失败。而汉光武帝刘秀从善如流,广纳众谏,注意理冤狱,力节俭,施仁政,遵法度。这些作法深得人心,归附的人越来越多,终于由弱变强,兼并诸雄,成就帝业。谯周希望后主以刘秀为榜样,敬贤任才,力修内政,树立起完成光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在上疏中,他还提出了省减乐官、停止兴造的具体建议。刘禅对于谯周的上疏,很不以为然,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疏远了他,这一年,谯周被免去太子家令的职务,改任中散大夫。

费祎死后,蜀汉的政局急转直下,后主更加宠信黄皓,听凭他肆意弄权,败坏政事,朝中的大臣,或与黄皓勾结,狼狈为奸,或受其毁谤,横遭排抑。接替费祎职务的姜维,一则畏怕黄皓的势力,二则急于立功,所以长期居外,连续向曹魏用兵,由于姜维不顾国力,冒然出击,所以一再损兵折将,大败而还,穷兵赎武和政治腐败,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声载道。谯周对此十分不满,他猛烈抨击朝政,并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退朝以后,遂采用两人对话的体裁写了一篇讥讽时政的文章《仇国论》。

在文内谯周提出治国的根本,在于养民恤众的主张,他说,周文王以少胜多,是作到了注意养民,勾践以弱胜强,是由于能够恤众。不顾百姓疾苦,不能与民休息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他预言,蜀汉“极武赎征”,必然“土崩势生”,如果“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谯周劝告后主,“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就是说,与其每战必败,不如慎重出击。不久,后主解除了谯周的中散大夫职务,升任为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