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建立吴国——孙权(1 / 2)

孙权,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于下邳出生,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权,一生没有离开吴楚,和曹操、刘备比起来,他真算是地地道道的“守业之主”,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把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人,推到后汉乱世的风口浪尖。孙权能以20的年龄,委任周瑜,力抗曹公,这位年轻君主的这份气魄,和眼光不在任何一位帝王之下,孙权用周瑜除了其本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孙策势力的影响。

孙权18岁接手江东,赤壁之战时仅仅26岁,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不在少数,孙权自己没有能力渡此难关,惟有依靠进取心很强的孙策势力,而孙策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孙权对孙策势力的人一直有着防备,可以不客气的讲,孙权一生在内政上与两个对手一直较量,一个是江东豪族,一个就是孙策势力,只不过前者是明,后者是暗。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其实很复杂,既敬又畏,孙权在评价孙权评论“江东三督”时说周瑜:“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周瑜曾劝孙权说刘备是个祸害,应当及早瓦解他,并请命进击刘备,但是,“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也就是说,“借荆州”这件事无论是谁提出来的,肯定是经过孙权首肯的,而且事后也是孙权力主“放任”刘备,结果事后他反怪周瑜“一短”,这样的话在周瑜在世时,是不敢说的。

刘备和曹操曾经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察到周瑜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令孙权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机可乘。周瑜死后,孙权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明明知道周瑜活一天,孙策势力就永远压在他头上,但他还能够虚怀若谷的让周瑜做一方之督,其识人和用人能力可见一斑。

首先提出联刘破曹的是鲁肃,周瑜曾两次举荐鲁肃,鲁肃此人在战略洞察力上,勘称孙吴第一人,早在与孙权的初次会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而在孙刘联合上,他与诸葛亮是双方的代表人物,鲁肃在世时,孙权能够力抗曹操,鼎足江东,鲁肃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其发哀,孙吴内部主战派占据上风,孙刘破裂。孙权在用鲁肃上,体现出他用人“不求全责备”,孙权能说出:“......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样的话,并不是在自夸。

吕蒙行武出身,噬杀暴躁,虽屡立战功但难成大器,因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学文化和韬略,“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辱”。正是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这个没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变为了一方统帅。经过一番努力,吕蒙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鲁肃称赞他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应该说吕蒙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孙权的栽培和独到的眼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权委任江东三督,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也可以说正是孙权的慧眼识珠和虚怀若谷,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难怪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胆起用陆逊,并能让其放手去干,其胆魄和识人的高明令人折服,夷陵之战的功劳不能没有孙权,陆逊后来做到吴丞相,但是最终被孙权逼死,其中原委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清的。说陆逊功高震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孙权的用人手段和气量来看,孙权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从当时陆逊的影响力和权力来看,还远没有达到威胁孙权的地步。从陆逊的为人来看,这个人很内敛,而且很会做人,通达事理,陆逊完全不同于周瑜的奔放,这样的一个人很难对孙权造成威胁感的。江东豪强主要是在前期对孙氏没有信心,但经历了几十年的融合,到吴国建立,江东豪强对孙氏其实是尽心竭力的辅佐,最多是在内部斗争上有一些矛盾,但总体还是和谐的,而且从陆逊的死也没有看到江东士族们有很大的波动,所以说,这件事应该针对陆逊。

在太子人选上,陆逊等人拥戴太子孙和,而孙权立了幼子孙亮,其实这是一个直接导火索,后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时,往往要找根源,而其实这些事件的爆发,却往往是因为一些非根源的事件导致的。东吴储君问题由来以久,其问题也错综复杂,前期由于孙权年轻,孙策势力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内忧外患,孙权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为代表的孙策势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程普、黄盖等人相继亡故,孙策势力在吴政权内的力量逐渐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张昭等人为代表的“遗老遗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所以说孙权一生都在协调和孙策势力的关系,这也是很明智的一种选择。但是,孙权晚年确实容易猜忌了,面对储君这个大问题,他看到陆逊三番五次上书保孙和,几十年来对孙策势力的顾及再次提上日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储君,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不小的问题,也难怪孙权会敏感,陆逊死时六十三岁,那一年孙权六十四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黄金年龄,但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东吴各将领往往活不过四十岁,陆逊和孙权其实是两位名副其实的老人了,六年之后孙权就去世了。而从这件事情本身看,惩治陆逊一人足够了,但孙权组组牵扯了一排人:“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这样归结起来,其实在陆逊的死这件事情上,孙权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杀意识操纵了,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的,而陆逊以“先见之明”着称,最终却没有看透这位猜忌的君主,或许陆逊当时也老了,竟然在立储君这么大的问题上和孙权拧着干。

而在江东,当地的豪门对江北南来的士们不是很欢迎,孙氏在江东立国,前期主要是依靠北来的士族,而且孙氏本身也是出身寒微,所以在对待江东当地豪强的问题上,孙氏必须有一个明智的手段,否则孙吴政权很难在江东立足。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人物就是孙权,虽然孙策也拉拢并打压了一部分江东豪强,但他的英年早逝注定这个任务,最终要由孙权来完成。其实后期江南士族并不排斥孙氏政权,前期孙氏立国不稳,曹操平荆州时张昭等江东人世之所以主张投降,正是因为他们对孙氏还没有信心,投降曹操可以为自己换来仕途,这对于江东人士来讲是难得的,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融入江北士族,并拉近与江北士族差距的一个大好时机,而随着孙吴政权的巩固,江东豪强看到孙氏同样可以提供给他们进仕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很乐意辅佐孙氏鼎足江东。

这一切的实施者正是孙权,前期他虽然重用江北南来士家稳固统治,但他并没有得罪江东本地豪强,比如,他对张昭的态度,虽然两者经常在意见上有矛盾,但是孙权仍然十分尊重张昭的意见,并始终把他当成内阁首辅。这正是孙权用人手段的高明之处。另外,对于顾、陆、朱等江东大家族,孙权同样采取重用和联姻的手段。虽然孙权很推崇曹操的“打击豪强”政策,但是在稳固政权的前提下,我认为他还是以拉拢为主的。可以说在孙权当政的几十年中,基本解决了江东豪强与孙氏政权以及江北南来士族的矛盾,使江东各派势力很好的融为了一体,这也正是东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长的一国的主要原因,孙权当之无愧的是吴国的奠基人。

孙权,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于下邳出生,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权,一生没有离开吴楚,和曹操、刘备比起来,他真算是地地道道的“守业之主”,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把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人,推到后汉乱世的风口浪尖。孙权能以20的年龄,委任周瑜,力抗曹公,这位年轻君主的这份气魄,和眼光不在任何一位帝王之下,孙权用周瑜除了其本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孙策势力的影响。

孙权18岁接手江东,赤壁之战时仅仅26岁,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不在少数,孙权自己没有能力渡此难关,惟有依靠进取心很强的孙策势力,而孙策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孙权对孙策势力的人一直有着防备,可以不客气的讲,孙权一生在内政上与两个对手一直较量,一个是江东豪族,一个就是孙策势力,只不过前者是明,后者是暗。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其实很复杂,既敬又畏,孙权在评价孙权评论“江东三督”时说周瑜:“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周瑜曾劝孙权说刘备是个祸害,应当及早瓦解他,并请命进击刘备,但是,“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也就是说,“借荆州”这件事无论是谁提出来的,肯定是经过孙权首肯的,而且事后也是孙权力主“放任”刘备,结果事后他反怪周瑜“一短”,这样的话在周瑜在世时,是不敢说的。

刘备和曹操曾经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察到周瑜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令孙权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机可乘。周瑜死后,孙权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明明知道周瑜活一天,孙策势力就永远压在他头上,但他还能够虚怀若谷的让周瑜做一方之督,其识人和用人能力可见一斑。

首先提出联刘破曹的是鲁肃,周瑜曾两次举荐鲁肃,鲁肃此人在战略洞察力上,勘称孙吴第一人,早在与孙权的初次会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而在孙刘联合上,他与诸葛亮是双方的代表人物,鲁肃在世时,孙权能够力抗曹操,鼎足江东,鲁肃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其发哀,孙吴内部主战派占据上风,孙刘破裂。孙权在用鲁肃上,体现出他用人“不求全责备”,孙权能说出:“......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样的话,并不是在自夸。

吕蒙行武出身,噬杀暴躁,虽屡立战功但难成大器,因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学文化和韬略,“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辱”。正是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这个没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变为了一方统帅。经过一番努力,吕蒙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鲁肃称赞他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应该说吕蒙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孙权的栽培和独到的眼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权委任江东三督,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也可以说正是孙权的慧眼识珠和虚怀若谷,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难怪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