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涂永强院士,1958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团溪区仁寿公社张家林。
遵义县已于2016年3月改为遵义市播州区,它地处贵州省北部、遵义市南部,北临娄山、南靠乌江,处于黔中丘原向黔北山原过渡地带。
遵义县东接湄潭县、瓮安县,南邻息烽县、开阳县,西连仁怀市、金沙县,北邻红花岗区、汇川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也是黔北交通枢纽。
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县域内属夜郎东北小君长国鳖国地。
秦代推行郡县制后,鳖国地设置为鄨县,属巴郡。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到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播州,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县为遵义县,这是遵义县的由来。
播州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地区一分为二,设有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管辖遵义县。
从唐代到明代,播州长期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杨氏土司在播州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明万历年间的“平播之役”后,才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
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境内,召开了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和苟坝会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使播州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红色革命圣地。
播州区有汉族、仡佬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仡佬族的祭祀文化、苗族的歌舞文化等,为播州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出生地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涂永强的父亲是小学老师,后来成为校长,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就受到教育的熏陶。
父母重视教育的态度,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使家庭贫困,也没有中断他的学习道路,让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当时的环境下,家庭对他的期望,成为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期望,使他在学习上更加自觉和努力,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遵义县当时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涂永强从小就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需要承担诸如种地、砍柴等生活重担。
这样的成长环境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在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轻易放弃。
艰苦的环境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让他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才能走出困境。
这种奋斗精神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促使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遵义是着名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这种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涂永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可能培养了涂永强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使他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文化土壤。
尽管当时遵义县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当地学校为涂永强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学习平台。
在学校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化学教育,为他日后在化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地学校重视教育的风气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涂永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扎实的学习能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66年,涂永强成为仁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1972年,考入肇兴初中。
1975年秋天,被推荐进团溪区中学学习。
1977年7月,毕业后回归农门,帮家里挣工分;12月,参加高考。
1978年,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本科,198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黄文魁教授,1985年2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1月—1995年11月,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求学之路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涂永强从仁寿小学到肇兴初中,再到团溪区中学,这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让他逐步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主,
在学习过程中,他养成了刻苦努力、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和科研生涯。
第一次高考落榜,对涂永强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复习备考。
这种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培养了他面对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坚韧的意志在他后来的科研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在面对科研难题和挑战时,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涂永强成长于贫困家庭,小时候需要承担种地、砍柴等生活重担,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涂永强进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本科学习,为他打开了化学领域的大门。
在本科阶段,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后续的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来,涂永强又师从黄文魁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导师的指导下,涂永强接触到了前沿的研究课题和科学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他逐渐在有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为他日后的科研成就奠定了基础。
涂永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技术、理念。
这让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也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让涂永强了解到了国际上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海外留学的经历,让涂永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得到了锻炼和认可,提升了他的学术自信。
这种自信促使涂永强在回国后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涂永强在完成本科、硕士学习后,本可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但他对科研有着执着的追求,毅然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高度热情,不断探索有机化学领域的未知世界。
从简陋的实验室条件到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涂永强始终没有放弃对科研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