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从浙江宁波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机械工程专家林忠钦(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601 字 1天前

院士原籍地

林忠钦院士,1957年12月6日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

宁波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东南部、浙江宁绍平原东端。

宁波东与舟山市隔海相望,东南濒东海,南临三门湾与台州市三门县隔湾相望,西南与台州市天台县相连,西接绍兴市,西北、北与嘉兴市隔杭州湾相眺。

宁波历史悠久,夏商时期,这里称“鄞”。唐时称“明州”。

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成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确定为中国副省级城市。

近代宁波商帮崛起,从旧式商帮转变为新式资本主义企业家群体,商业舞台向上海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者移居境外发展。

改革开放后,宁波乡镇企业转制,迎来商业繁荣期。

宁波人文底蕴深厚,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

保国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河姆渡遗址见证了7000年前的灿烂文明。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古代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

宁波的传统艺术有金银彩绣、泥金彩漆、骨木镶嵌、奉化布龙等地方特色民间艺术。

其中鄞州金银彩绣、象山唱新闻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学术流派有南宋形成四明学派,明朝有姚江学派(阳明心学派)和蕺山学派,清朝有浙东经史学派(梨洲学派)。

宁波名人辈出,明代着名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对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浙东经史学派创始人黄宗羲,着有《明夷待访录》等,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深刻批判。

药学家,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

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拥有庞大的航运帝国,还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的航运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原籍地解码

宁波作为林忠钦院士的原籍地,对他成为院士有着一定的影响。

宁波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东汉的余姚学宫,到北宋“庆历五先生”、南宋“淳熙四君子”,再到王阳明创立心学、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等思想,学术大家和思想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林忠钦院士自幼就受到经世致用等思想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探索和学以致用的精神。

宁波素有重视教育、热爱读书的传统,自古以来就以勤奋读书为荣。

明清时便是进士之乡,如今又成为院士之乡。

这种浓厚的重学氛围,让身处其中的林忠钦院士从小就受到感染,对学习充满热情,为其学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宁波的教育传统悠久,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创办近代学校。

宁波商帮人士也纷纷回乡办学,使得宁波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林忠钦院士在早年求学阶段,能接触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波注重教育的持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体系有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走向科学研究的道路。

在林忠钦院士的成长过程中,为他提供了很多展示才华和提升能力的机会。

“宁波帮”具有心系家国、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

林忠钦院士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中成长,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

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宁波因海而生,向海而行,海洋文化赋予了宁波人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林忠钦院士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未知,不畏困难和挑战,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宁波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涌现出了122位两院院士。

众多杰出院士的成功故事和科研成就,为林忠钦院士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奋斗精神、科研态度和学术成就,激励着林忠钦院士不断努力,以他们为目标,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拼搏进取,最终也成为了院士群体中的一员。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林忠钦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9月起,林忠钦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林忠钦作为高级学者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求学之路解码

林忠钦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忠钦在上海交大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学习期间,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船舶专业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习知识涵盖了船舶设计、制造、结构等多领域,为他后续在相关及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石。

本科学习复杂船舶工程知识,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面对船舶设计制造难题时,他能进行严谨分析、合理规划和创新求解,这是科研必备能力。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船舶领域前沿课题和实际应用需求,激发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为长期投身科研奠定了动力基础。

林忠钦在上海交大船舶结构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使他在船舶结构力学方面有机会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先进理论和方法,提升科研能力,为解决复杂工程力学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攻读硕士、博士论文过程中,他独立开展研究、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科研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培养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探索精神。

硕博期间,他与导师、同学、学界专家交流合作,融入学术圈子,了解前沿动态,获得指导和启发,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未来学术发展积累了资源。

林忠钦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访问期间,使他接触到国际先进研究设备、技术和理念,了解船舶领域国际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注入国际视角和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