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离世,导致保守派分裂成了三个派系。
当时理学开始出现,皇帝赵煦的老师程颐,由于程颐和他的哥哥在河南的洛阳讲学,因而被称为洛派。
第二派呢,便是苏轼为首,在对待新法问题上,并不完全否定王安石的变法。苏轼出身于蜀地,因而,被称为蜀派。
第三派呢,为朔派,以刘挚和梁焘为代表,他们主要是北方势力。
当赵顼驾崩之后,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便把司马光,连同那些先前被赵顼贬到各地的官员们,全都召回了朝堂之上。
司马光对新法的完全否决,苏轼为首的蜀党,就并不赞同。
苏轼觉得,在王安石与赵顼所推行的新法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助于大宋的发展的。
苏轼给司马光谏言,给太皇太后写奏章,可好端端的一些政令,还是被彻底废止了。
大宋经历王安石与司马光,那也就是新党与保守党的两党之争。
苏轼亲身经历了因抵制变法,变法派用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丧身大狱。
王安石对保守派的打击,也就是该贬官的贬官,最典型的下狱,那就着落在了苏轼身上。
而司马光上任后,保守党们回到朝廷,利用了车盖亭诗案,把蔡确先贬到了陈州,又很快贬到了安州。
蔡确极度地失落,当初,他可是权倾朝野,但凡能够把曹王和雍王立为皇帝,也不可能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于是,蔡确在游览车盖亭的时候,便写下了十首诗歌,表达自己的郁闷之情。
蔡确的诗,确被吴处厚奏了朝廷,从那十首绝句当中,读出了对朝廷的不满,对自己自身处境的不公,甚至暗讽了太皇太后擅权。
蔡确被贬往新州。当时朝中刘挚和梁焘都说,岭南之地,路途遥远,蔡确年事已高,还有年老体弱的老母亲,贬往岭南无异于赴死。
高太皇太后坚持不改。
车盖亭诗案后,宋廷便把蔡确、章惇、韩缜确定为“三奸”,并且,把他们的名字,诏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