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礼(2 / 2)

流华录 清韵公子 2451 字 1个月前

孙原凝视着他们,目光如剑,透过三人的外表,似乎在探寻着他们心中的志向与决心。片刻后,他缓缓开口,语气沉稳且有力:“今命尔等为‘假司马’,统兵千人,随我组建新军,随时准备迎战黄巾贼。尔等当心存国士之志,勇敢果敢,忠心耿耿,方能担此重任。”

颜良的眼神愈加深沉,那种威严的气势更加明显,仿佛连空气也被他压缩得有些沉重。他沉声应道:“使君放心,颜良必当捧心事国,誓死扞卫冀州疆土。”他的声音平静,却如同高山般稳固,不容置疑。

文丑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一种沉稳与自信:“文丑虽年长,但心如铁石,愿随使君征战四方,力保家国。”他那沉稳的语气,仿佛整个世界的动荡都无法撼动他的决心,他是那座历经风雨的山岳,始终屹立不倒。

张合微微拱手,清冷的声音透着无比坚定:“使君命,我必竭尽全力,策马前行,无悔所托。”他的话语简洁,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仿佛他已经洞悉未来的风云,无论前方如何,心中早有决断。

孙原看着三人,沉默片刻,似有所感。他知道,三位将领从军不过三月,便一跃从屯长、假军候晋升为假司马,事迹非凡,早已超出常人想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鼎摆了摆手,三人躬身告退。厅堂之中,便仅剩两人。

孙原望着张鼎,眼前的少年多日不见,胡须也多了些,面目更加冷峻,显然是经历了不少战场风霜。

“有话就直说。”孙原笑了笑,指了指旁边的坐席,“跟我你还藏什么。”

“事关重大,鼎不得不谨慎。”

张鼎叹息一声,缓缓走到孙原身边坐下,孙原抬手倒了一盏茶,推到他面前:“喝点热的。”

张鼎迟疑了一下,端起茶杯,到了嘴边却停下,道:“公子,董卓为人跋扈,寻常太守、县令并不能与他分庭抗礼,董卓在凉州、并州横行无忌,地方长吏往往唯命是从。董卓此刻由担当大任,只怕魏郡亦要被他指使。”

张鼎的担忧不无道理,孙原笑了笑,道:“这些日子我和奉孝他们议了几次,董卓来则来矣,挡是挡不住了。和卢植中郎比,自然不会那么好说话。见机行事罢。”

张鼎点点头,饮了口茶,又道:“董卓速度本来行军速度极慢,不过这几日突然加快了速度,依我看,恐怕三日内便可抵达魏郡。”

“三日?”孙原有些诧异,坐直了身子,“我接到董卓信函,以为还有时间。”

张鼎苦笑一声:“他不想给喘口气的机会,他这一来恐怕要兵要粮,贪得无厌。”

孙原点头:“是,他跟我要流民大营。”

张鼎的眼睛陡然瞪大了,急速道:“不能给。”

孙原望着他模样,张鼎可罕见如此慌忙,想起他是司空张济的孙子,有几分猜测,怕是朝廷单独给了张鼎一些消息,甚至是命令。

“是不是朝廷让你限制董卓?”孙原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他的性格显然不会藏着掖着。

“有几分这个意思。”张鼎苦笑不已,“董卓势大难制,中常侍先是将卢植中郎贬了回去,又将董卓提拔出来,显然不愿意让外朝推荐的皇甫、朱、卢三位中郎将独占平定黄巾军的功绩。”

又是争权,孙原叹了一口气,缓缓靠在凭几上,“算来算去,还是这些事情。”

“董卓私下给中常侍送了不少钱财和田宅。”张鼎低声道,“十常侍不是蠢猪笨牛,若没有外人掌兵权,怎么敢诬蔑卢中郎。”

左丰向卢植索贿不成,这件事在民间早已传遍了,但是朝堂上的人可不会以流言处事。

“好,我小心在意一些。”孙原点点头,“流民大营事关冀州百姓安危,我不会让董卓乱来。”

张鼎点点头,又道:“实在不行,我率虎贲营回来。”

孙原摇头:“你的位置不能动,好不容易封住了黄巾军的出路,你一后撤,黄巾军会借着机会再出来。董卓再借机弹劾你,就更难说了。”

张鼎却是摇了摇头,低声道:“我到底是陛下提拔的人,十常侍想动我,也需掂量张家的影响力。毕竟祖父还在,他们尚不敢造次。”

孙原哑然一笑,在朝中无依无靠的自己,确实比张鼎更容易被人抓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