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尽管眼前的局势危急,张鼎依然保持冷静。每一个决定都事关重大,但他深知,守住曲梁只是暂时的,魏郡的命运依赖的是邺城的防线,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的职责不仅仅是坚守一城,而是要确保全局的胜利。
“如果曲梁最终守不住,我便立即带领主力回援邺城。”张鼎自语道,眼神中透出坚定。
张白骑一骑白马,远远看着曲梁,眼神有些凌厉。
“传令,扎营。”
黄巾骑兵开始构筑军营,三日之后,黄巾军的主力步卒抵达。
张鼎的侦骑四出,黄巾军的主力步卒已经能够浩浩荡从太行八陉直奔魏郡,消息来的快,他知道,巨鹿郡彻底完了。
在曲梁城的北面,王当率领着黄巾军的步卒严阵以待,铁骑的踏地声在平原上回响,四周弥漫着一股压迫感。王当的步兵阵形严密,盾牌层层叠叠,兵锋如山,准备发起猛烈的攻势。远远望去,城墙上守卫严密,颜良的军队已经准备好迎战,箭雨如注,石块与火油交替飞射,仿佛每一秒都在考验着曲梁的坚守。
但颜良明白,这一切远不能轻松守住。城墙虽然坚固,但黄巾军的步卒犹如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来。眼看形势不妙,他已派遣张鼎率领一千骑兵从侧翼攻击王当的主阵,力图通过快速的机动性瓦解敌军的防线,为曲梁争取时间。
张鼎策马前行,他的骑兵队伍一如既往的整齐,每一名骑兵都充满信心。面对正面压力日益增大,张鼎知道只有侧翼的快速攻击才能打乱敌军阵型,给守城的颜良带来喘息的机会。他深知,这一战生死攸关,一旦成功,黄巾军的步卒恐怕将陷入混乱,曲梁便可保住一线生机。
然而,当张鼎率骑兵来到敌军阵前,他的脸色瞬间变得严峻。王当的主阵并非脆弱无力,黄巾军的步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已完全具备了严密防御的能力。成群的大盾手把前方保护得密不透风,盾牌紧紧相连,犹如一堵难以突破的铁墙。
张鼎毫不犹豫地指挥骑兵发动冲锋,马蹄如雷,风声呼啸,骑兵们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敌军阵型。然而,面对如山般的大盾,骑兵的速度很快就被限制了。骑兵的冲刺优势失去了,马匹无法再快速前进,进攻也变得徒劳无功。大盾手以稳如磐石的姿态抵挡住了每一波冲击,骑兵的锐气被完全消耗殆尽,前方的阵型愈发稳固。
张鼎不甘心,他再次组织骑兵冲锋,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突破。然而,敌人显然早有准备,那些大盾手将阵型保持得愈加紧密,骑兵们一冲上去便陷入了包围。失去了速度的骑兵根本无法突破这道防线,反而成了黄巾军步卒攻击的目标。张鼎急忙命令骑兵们拉开距离,然而此时骑兵已疲惫不堪,每次尝试都被重重挡住。
几次尝试无果后,张鼎终于明白,单凭这一千骑兵是无法打破敌人的防线的。敌军的防御太过牢固,只有寻找更合适的时机才可能有所突破。眼见战局愈加严峻,张鼎心头一紧,决定迅速撤退,保全残余兵力。他急忙下令,骑兵们撤出战场,尽可能避开敌军的包围圈。
在骑兵撤退的过程中,张鼎一直眼神紧盯着战场,心中有种深深的不安。曲梁城的防线越来越薄弱,王当的步兵仿佛洪水般向城墙涌来,而颜良的守军亦渐显疲态。城墙上空不断飘扬着浓烟,脚下的土地早已沾满血迹,敌我双方的拼杀从未停歇过。
随着夜幕降临,曲梁城的处境愈发岌岌可危。王当的步卒不断攻城,城墙的石块不断崩落,颜良竭力指挥着守军抵挡着每一波的进攻,但显然,时间已经不多了。张鼎虽然带领骑兵暂时撤退,但他心中的压力依然沉重——曲梁城能否守得住?如果守不住,他又该如何带领士兵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危机?
城外黄巾军的鼓声越来越急,战鼓声如雷鸣般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而曲梁的命运,也在这片战火中渐渐显现出模糊的轮廓。
*************************************************************************************************************************************************************************
与此同时,魏郡的治所——邺城,已然处在了风雨欲来的恐怖气氛中。张承率领百姓赶至邺城之时,天色已然暗沉,城内的气氛愈加紧张。邺城的守军早已准备好应战,但面临的是黄巾军大军的压境,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斗,恐怕已没有回头路。
郭嘉、华歆、沮授等人早已接到消息。郭嘉站在太守府中庭,眼神冷峻,眉头紧锁,心中清楚,这场战争,决定了整个魏郡的命运。若黄巾军的铁骑冲破了邺城,整个冀州、甚至整个中原的命运,都将难以预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巾军的铁蹄,正一步步逼近,他们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战鼓雷鸣,邺城内,刀枪已然出鞘,准备迎接一场生死决战。
曲梁的防守也是岌岌可危。张鼎的战报刚刚传来,黄巾军的骑兵已然逼近城下。曲梁,因其靠近巨鹿郡,早就成了黄巾军的必攻之地。张鼎未敢硬拼,迅速指挥两千虎贲骑兵协助百姓撤离,带领他们穿越曲梁,逃向更加安全的地方。然而,许多百姓依旧对黄巾军寄予希望,他们认为黄巾军的起义势力能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张鼎的忠诚和决策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郭嘉心中一阵沉重。黄巾军已将目光锁定了魏郡的梁期县,这座城池的失守,意味着魏郡南部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刀枪之下。那时,邺城将无险可守,整个魏郡也将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
郭嘉和沮授只商议了片刻,郭嘉便决定亲自带着剩下的一千新军往梁期,准备构筑防线。然而,这座位于魏郡北方的梁期,始终不能带来他们心中的安稳。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黄巾军突破梁期,魏郡将再无庇护之地。无论是邺城,还是周围的郡县,都将沦为黄巾军肆意掠夺的对象。
在梁期的城墙上,郭嘉紧盯着远处的战云,他知道,敌人的大军已经开始逼近。“一旦守不住梁期,邺城便是最后的防线。”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坚定。远处的马蹄声愈加近了,黄巾军的进攻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猛烈,整个战场弥漫着血腥与硝烟的气息。
在这一片血海狼烟的乱世中,魏郡的命运正悬于一线。黄巾军的迅猛攻势,如同风暴一般席卷冀州的每一寸土地,而在这风暴的中心,魏郡的百姓与官员正被迫在生死之间挣扎。
沿途战云弥漫,黄巾军的铁骑在冀州大地上肆虐,硝烟弥漫的天空仿佛预示着一场滔天巨变的到来。郭嘉在快马加鞭的途中,亲眼目睹了因战乱而四散奔逃的百姓。许多人面带忧色,流离失所,乡村被摧残殆尽。沿途的火光与硝烟,让人感受到无时无刻不在逼近的恐怖。
当他们终于赶到梁期时,天色已晚,梁期的城墙在月光下如死寂的墓碑一般冷峻。郭嘉深知,若黄巾军主力真如他们所料般南下,梁期一旦失守,魏郡南部的门户便会彻底崩塌。四面八方的战火,已然让魏郡如同悬崖边的一颗棋子,随时可能倾覆。
郭嘉心中一阵沉重,他望着远方的战云,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这里,必须守住。”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是给梁期的城墙注入了生命。身后的颜良和文丑各自下令调集军队,开始加固城防。夜色中,号角声响彻四野,魏郡的最后一座屏障,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然而,郭嘉知道,从孙原和张鼎北上支援董卓的那一刻开始,黄巾军的全面反扑便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