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吴楚争雄下(1 / 2)

烘炉记 一棹碧涛 3251 字 2个月前

词曰:

烽火连天,吴楚地、兵戎相接。尘沙起、金戈铁马,阵云横列。壮士挥戈惊日月,将军浴血寒关阙。战鼓擂、鼙鼓动山川,声威烈。

谋韬略,心犹切。图霸业,情难灭。叹兴亡交替,几家豪杰。千古功过凭史说,是非成败终成雪。望残阳、无语照荒丘,西风咽。

华夏历 2191 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诸侯纷争不断。晋国应蔡国之请,召集宋、蔡、卫、陈、郑等国国君及周、齐之大夫于召陵,共商伐楚大计。

各国国君与大夫们齐聚一堂,营帐内弥漫着紧张而凝重的气氛。晋军统帅范献子正襟危坐,谋士荀寅立于一旁。荀寅目光闪烁,私下向蔡昭侯求赂,然而蔡昭侯并未应允。

荀寅心怀不满,转而向范献子进言:“主公,如今国家方危,诸侯心思各异。况且,楚国强大,此次兴兵,未必能胜。若弃盟攻楚,徒取怨怼,却无损于楚之根本。”范献子听了,陷入沉思,权衡着其中的得失,最终未轻易下达攻楚的命令。

同年,在遥远的吴国,吴王阖闾雄心勃勃,他敏锐地察觉到,大举攻楚入郢的时机已然成熟。吴王殿内,阖闾目光灼灼,望向伍子胥与孙武,征求他们的意见。

伍子胥一袭长袍,拱手说道:“大王,楚将子常贪婪成性,唐国与蔡国都对其心怀怨恨。若大王欲大伐楚国,必得唐、蔡两国相助,方有胜算。”孙武站在一旁,微微点头,补充道:“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机遇,切不可错失。”

阖闾闻言,心中已有决断。

同年夏,沈君未赴召陵之会,晋国支持蔡国攻灭了沈国。消息传来,楚国朝野震动。秋,楚国国君大怒,派出重兵包围了蔡国,欲惩罚蔡国灭沈之举。

蔡国都城,蔡昭侯心急如焚。在这危急关头,伍子胥挺身而出,助蔡“谋楚”。蔡昭侯为表决心,“以其子乾与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寻求吴国的全力援助。不久,吴王阖闾、蔡昭侯与唐成公达成秘密协议,共同攻楚。

寒冬将至,冷风呼啸。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精锐之师出征。蔡昭侯与唐成公也整顿兵马,与吴军会合。三国联军士气高昂,在吴王阖闾、蔡昭侯、唐成公以及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将领的率领下,向着楚国浩浩荡荡地进发。

吴军乘舟溯淮而上,船行如箭。江面上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船舷。士兵们的面容在寒风中显得坚毅而决然。行至淮河,吴军弃舟登岸,改行陆路。与蔡军会合后,一路西进,直抵豫章,与楚军隔着汉水对峙。

楚军营帐内,子常与左司马戌正商讨着应敌之策。子常身材魁梧,神情凝重:“此次吴蔡唐三国联军来势汹汹,不可小觑。”左司马戌目光坚定,拱手道:“将军,末将已有一计。您与吴军在汉水周旋,我率方城外军队毁吴舟,还塞三关。然后您领军渡汉水出击,我自后夹击,定能使吴军腹背受敌,一举歼灭。”子常沉思片刻,点头道:“此计甚妙,就依此行事。”

汉水之畔,战云密布。吴军阵营中,阖闾身披铠甲,威风凛凛。伍子胥手持长剑,目光如炬。孙武则在一旁冷静地观察着对岸楚军的动向。

“大王,楚军士气正盛,不可贸然进攻。”孙武谏言道。

阖闾微微点头:“孙将军所言极是,且看楚军如何动作。”

子常站在楚军阵前,望着对岸的吴军,心中忐忑。他深知这一战关乎楚国的荣辱,但又对左司马戌的计策寄予厚望。

随着战鼓雷鸣,子常率军率先向吴军发起了挑战。双方士兵的喊杀声震彻云霄,汉水之上,箭如雨下。

然而,左司马戌的行动却并未如计划那般顺利。他在毁吴舟、还塞三关的途中遭遇了重重阻碍,吴军早有防备,设下埋伏,使楚军损失惨重。

子常这边,与吴军的战斗也陷入了胶着。他久战不下,心中渐渐慌乱。

此时,孙武看准时机,对阖闾说道:“大王,时机已到,可下令进攻。”

阖闾大手一挥,吴军如猛虎下山,向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子常见势不妙,想要撤退,却已为时已晚。吴军势如破竹,楚军节节败退。

左司马戌得知前方战况,心急如焚,率军拼死赶来支援。但终究无力回天,楚军在吴蔡唐三国联军的夹击下,溃败而逃。

汉水之役,以吴军的大胜告终。吴国的旗帜在战场上飘扬,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天际。然而,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正等待着吴王阖闾和他的将士们。

子常,这个身居令尹高位的人,看似权倾朝野,然而在军事战略上却尽显无能。当吴国举兵气势汹汹而来,伍子胥那充满挑衅与轻蔑的宣言传遍了楚国的每一个角落:“楚用公子结为将,吾则侍而杀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这宣言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地刺痛了子常的自尊,却也无情地揭示了他在军事上的羸弱。

楚武城大夫黑,一位深知兵甲器械优劣的智者,看到楚国的革车相较于吴国的木车在耐久性上的差距,心急如焚地建议速战速决。然而,子常那颗被功名利禄蒙蔽的心,让他全然不顾与左司马戌先前商定的策略,妄图独自领军抢功。他率领着楚军,率先渡过汉水布阵,从那小小的别地到雄伟的大别山脉,三场战役,皆以溃败告终。

小主,

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常望着丢盔弃甲的楚军,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深知自己已无力战胜吴国,怯懦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想要临阵脱逃。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史皇挺身而出,大声呵斥道:“将军,如今若能致死以克吴,尚且可以免除你贪贿致寇之罪,难道你要成为楚国的千古罪人吗?”子常听闻,身形一震,那已经抬起的脚步又缓缓落下。

十一月的寒风刺骨,楚、吴两军在柏举严阵以待。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目光如炬,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楚军的士气低落和子常的无能。夫概急切地对阖闾进言:“王兄,子常不仁,其部下毫无死战之志。此时若我军率先出击,楚军必定崩溃逃窜,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然而,阖闾却心存疑虑,未敢轻易采纳夫概的建议。

夫概望着阖闾犹豫的神情,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无法压抑。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于是果断地率领自己的五千精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子常的部队。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子常的士卒们在这突如其来的冲击下,惊慌失措,纷纷奔逃。楚军的阵脚大乱,如潮水般溃败。

子常望着眼前混乱的场景,再也无法稳住局面,只得狼狈地逃向郑国,妄图寻求一丝庇护。而史皇,这位忠诚的将领,在乱军之中奋力拼杀,最终血洒疆场,以生命扞卫了楚国的尊严。

吴军如同胜利的狂欢者,在后面穷追不舍。追击至清发之地时,夫概望着渡河而逃的楚军,再次向阖闾进言:“王兄,困兽犹斗,此时若贸然攻击,楚军必做拼死一搏。不如待他们半渡之时,再发起攻击,必能大获全胜。”这一次,阖闾采纳了夫概的计谋。

当楚军正行至河中,吴军如神兵天降,喊杀声再次响起。楚军在河中进退两难,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吴军的箭矢如飞蝗般射来,楚军士兵在水中挣扎、呼喊,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河流。又一场大胜,让吴军的士气愈发高昂。

而另一边,吴军的追击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当楚军刚刚做好饭,正准备填饱饥饿的肚子时,吴军的喊杀声又一次在耳边响起。楚军无奈,只得再次弃食而逃,留下了那还散发着热气的饭菜。而吴军则毫不客气地享用着这些美食,补充了体力后,继续踏上追击的征程。

在这一次次的追击与溃败中,楚军的主力已损失殆尽。左司马戌闻讯,心急如焚,他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从息地匆匆赶回。这位英勇的将领,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无畏的勇气,暂时击退了吴军的进攻。然而,这只是楚国败局中的一丝回光返照。左司马戌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伤痕累累,孤立无援。

几番激烈的战斗过后,左司马戌遍体鳞伤。他望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士卒,心中充满了悲愤。他深知楚国大势已去,而自己也不愿成为吴军的俘虏,遭受屈辱。于是,在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左司马戌怀着对楚国的忠诚和深深的不甘,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英勇的一生。

吴军在这场战争中五战五胜,一路高歌猛进,直奔楚国的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