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七雄争霸之合纵连横上(1 / 2)

烘炉记 一棹碧涛 7161 字 2个月前

词曰:

战国风烟,七雄竞逐,连横合纵纷扰。秦关雄隘险,赵城固、韩兵精傲。齐邦丰饶,魏武略称雄,燕歌悲啸。旌旗耀,阵云翻涌,剑光寒照。

计妙,谋士筹谋,纵舌簧三寸,结盟言好。霸图心未已,战尘起、苍生哀叫。江山谁料,霸业转头空,兴亡皆道。千秋吊,史篇铭记,后人凭吊。

华夏历2359年,秦国与大荔戎联手,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魏国的合阳。战云密布,烽火连天,天下的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同年,秦孝公阖然长逝,其子秦惠文王嬴驷登上了秦国那至高无上的王座。嬴驷在身为太子之时,曾一度触犯了秦国的禁条。当时,正值商鞅推行新法之际,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法令的施行遭遇重重阻碍。商鞅深知,若要法令畅行无阻,必须破除权贵的干扰。他决然道:“法令之所以行不通,根源在于宫室贵族的从中作梗。国君若要真正实现法治,就应当先从太子开始整治。太子不能受墨刑,那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此令一出,秦国上下震动,法令得以顺利推行,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国势越治越好。然而,商鞅此举却深深得罪了太子嬴驷。

往昔受罚的耻辱时刻萦绕在他心头,令他愤懑不已。而此时的商鞅威望如日中天,家家户户皆对商君之法耳熟能详。秦惠文王嬴驷对商鞅的忌惮日益加深,公子虔等一众心怀叵测之人,趁机捏造商鞅造反的谣言。惠文王闻之大怒,当即派人前去抓捕商鞅。

商鞅闻讯,匆忙逃至自己的封地,仓促起兵攻打郑县,奈何寡不敌众,最终兵败被杀。秦惠文王仍不解心头之恨,将商鞅的尸身处以车裂极刑,并下令族灭其家,以此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华夏历2360年,在这动荡的局势中,楚威王与韩昭侯、赵肃侯、蜀王皆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向秦惠文王致以诚挚的祝贺,各国之间的关系愈发微妙。同年,韩国丞相申不害与世长辞,韩国的朝堂陷入了一片阴霾。

华夏历2361年,魏惠王采纳了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策略。惠施更是进言道,若要报复齐国,“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如此一来,“楚王必怒”,“楚必伐齐”。魏惠王深以为然,同意了这一计策。于是,惠施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带着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前往东阿南,朝见齐威王。

华夏历2362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波谲云诡。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位怀揣着宏大抱负的谋士苏秦,为了实施对抗秦国的合纵之策,踏上了前往燕国的征程。

苏秦满怀壮志而来,然而在燕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期望能够得到燕后文公的接见,可那扇通往权力核心的大门却始终对他紧闭。与此同时,在赵国,赵肃侯下令修建寿陵,无数民夫被征调,尘土飞扬中,是人们疲惫而无奈的身影。

魏韩二君则在甄城会见了齐威王。这一天,甄城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魏韩二君皆戴着布冠,一改往日的威严,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他们的眼中带着敬畏与期待,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寻求着新的联盟与依靠。

华夏历2363年。春风拂过大地,却未能抚平各国君主心头的焦虑与筹谋。齐威王与赵肃侯在平陆会晤,两位君主的目光交汇,言谈之间,皆是对天下局势的担忧与对未来的规划。

而在徐州,一场更为重大的会盟正在上演。魏惠王和齐威王相聚于此,惠王率领着韩国和一些小国的君主,一同朝见齐威王。惠王的脸上带着谦卑的笑容,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心中明白,这并非单纯的尊崇,而是在这乱世中寻求平衡与合作的手段。他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了魏的王号。惠王为示决心,改此年为后元年,史称“徐州相王”。他们在会盟中约定,共同攻打楚国,试图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分得更大的利益。

在燕国的苏秦,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见到了燕后文公。燕后文公坐在殿堂之上,目光深邃而威严,审视着眼前这位名声渐起的谋士。

苏秦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劝说:“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门的丰饶物产,北有枣、板栗的获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仅靠食用枣栗也能够生存。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见军队覆灭、大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燕后文公微微皱眉,示意苏秦继续说下去。

“大王,燕国之所以能在这乱世之中暂得安宁,免受战争之苦,全因赵国在南面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屏障啊!”苏秦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燕王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地问道:“先生何以如此断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秦上前一步,拱手道:“秦赵两国多年来交战五次,秦国两胜,赵国三胜。两国相互厮杀,实力皆有损耗。而大王您的燕国,正因有此局面,方能在后方得以保全,且能伺机牵制。这便是燕国至今未遭侵犯的关键所在!”

燕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那依先生之见,秦国与赵国,对我燕国的威胁究竟如何?”

苏秦深吸一口气,说道:“大王,秦国若要攻打燕国,须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路途遥远,几千里的征程。就算他们能攻破燕国的城池,也绝无长期占领之可能。其困难重重,显而易见。然而,赵国若对燕国动兵,情况则截然不同。只消一声令下,不出十日,数十万大军便能兵临东垣。再过四五日,便可直抵燕国都城。秦攻燕,千里开战;赵攻燕,百里作战。此中差异,大王不可不察!”

燕王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他开始意识到局势的严峻。

“大王,如今之计,唯有与赵国合纵亲善,联合天下诸侯,形成一体之势,燕国方能永无忧患。”苏秦的话语掷地有声。

燕后文公微微皱眉,说道:“您的话当然不错,但是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如今这局势,实在是让寡人忧心忡忡。”苏秦目光坚定,拱手道:“大王莫忧,今六国若能合纵,相互扶持,必能抵御强秦,保得各国安宁。”燕后文公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沉吟片刻后说道:“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来听从您的安排。”

于是,燕后文公下令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助他前往赵国进行合纵之事。苏秦带着使命踏上了征程,一路上思绪万千,深知此次合纵关系重大。

到达赵国后,苏秦凭借着自己的雄辩之才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成功地说服了赵肃侯采纳合纵之策。赵肃侯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看到了合纵对抗秦国带来的希望,当即表示愿意全力支持。

苏秦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接着相继前往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在韩国,韩宣惠王在苏秦的劝说下,意识到了与他国联合的重要性,决定加入合纵联盟。在魏国,魏襄王听着苏秦对局势的分析,深知魏国若独自面对强秦,必将危在旦夕,于是也欣然应允。

来到齐国,齐宣王在宫廷中接见了苏秦。苏秦对齐宣王晓以利害:“大王,齐国虽强,但强秦虎视眈眈,若六国不能齐心,齐国亦难独善其身。合纵之举,乃是保齐国昌盛之良策。”齐宣王最终被说服,点头同意合纵。

最后,苏秦来到楚国。楚威王高坐朝堂之上,目光审视着苏秦。苏秦不卑不亢,慷慨陈词:“楚国地大物博,兵强马壮,然强秦贪婪,若楚国孤立,恐难挡其锋芒。合纵六国,共抗强秦,方为楚国长久之计。”楚威王深思熟虑后,认可了苏秦的观点,楚国也加入了合纵联盟。

至此,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苏秦担任纵约长,并佩带六国相印,一时之间,声名远扬,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焦点。

然而,六国合纵联盟成立不久后,秦国便用计使合纵联盟土崩瓦解。但苏秦合纵之举,在战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韩国,昭厘侯却在此时要兴建一座高门。屈宜臼得知此事后,匆匆赶往王宫求见昭厘侯。

屈宜臼见到昭厘侯,开门见山地说道:“我认为你绝不可能走出这个门,为什么?因为不是时候。”昭厘侯一脸疑惑,问道:“先生何出此言?这兴建高门与时候有何关系?”屈宜臼面容严肃,继续说道:“不是时候的意义,不是指日子时辰不对。人生在世,有时顺利、有时倒霉。从前,您曾顺利过,却没有兴建高门。去年,秦国占领宜阳,韩国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您不厉行节约,体恤民困,反而豪华奢侈,好像国强民富一样,这是亡国的措施。所以,此刻兴建高门,绝非时候。”韩昭厘侯不听。

华夏历2364年春,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旌旗飘扬,骏马奔腾,猎场上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魏惠王身着华丽的王袍,手持金弓,志得意满。他斜眼看着齐威王,眼中闪过一丝炫耀,开口说道:“齐王,我魏国地大物博,宝物众多,今日你我会猎,不如也来比比宝物如何?”

齐威王微微一笑,神色从容淡定,回道:“魏王,我齐国之宝,非金非玉,而是人才。”魏惠王听了,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人才?齐王莫不是在说笑,这如何能算作宝物?”

齐威王目光炯炯,正色道:“我有邹忌为相,政治清明;田忌为将,军事强盛;孙膑为军师,谋略过人。此等人才,胜过万千珍宝,是我齐国兴盛之根本。”魏惠王听闻,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心中涌起一阵惭愧。他想到魏国虽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却在人才的任用和培养上不如齐国,最终只能带着满心的失落,不欢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齐国的风云并未因此平息。田婴,这位在齐国位高权重的人物,却因一时的利益欺骗了楚国。楚威王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讨伐齐国。

在徐州,申缚所率领的齐军遭遇了楚军的猛烈攻击。楚军士气如虹,申缚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齐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败而归。楚威王乘胜追击,兵临城下,并且要求齐国必须驱逐田婴,否则绝不退兵。

田婴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坐立不安。在这危急关头,他派出了能言善辩的张丑前往楚军营地,试图说服楚威王改变主意。

张丑见到楚威王,深深一躬,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之所以能在徐州取胜,是因为齐国没起用田盼。田盼对齐国有功,在百姓中威望极高,深受拥护。而田婴不喜欢田盼,故而任用了申缚。申缚此人,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为其效力,这才让大王您得以战胜齐国。如今大王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婴若被驱逐,田盼必然会被起用。齐国再整顿士卒与君王交战,那时,恐怕对君王不利啊。”

楚威王听了张丑的这番话,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战争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一时的优势,若齐国真的起用田盼,局势或许会发生逆转。权衡再三,楚威王终于打消了驱逐田婴的念头。

在遥远的西方,秦国也在上演着新的篇章。秦惠文王为了巩固与燕国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燕后文公的太子。这一年,燕后文公卒,太子登基,成为了燕易王。燕国的新君即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韩国,高门顺利完工,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然而,韩昭厘侯却在此时离世,其子韩威侯即位。新君初立,韩国的局势尚不稳定。

与此同时,赵国的赵肃侯雄心勃勃,派兵攻打魏国,将魏国的黄城团团围住。城墙上,魏国士兵严阵以待;城墙下,赵国士兵奋力攻城。喊杀声震天,箭雨纷飞,但黄城始终坚如磐石,赵国最终未能攻克。

尽管攻城失利,赵肃侯并未气馁。他深知要保卫国家的安全,必须加强防御。于是,他下令在赵国边境修筑长城,以抵御外敌的入侵。

而在秦国,秦惠文王慧眼识珠,起用了魏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不负众望,率领秦军在雕阴与魏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战场上,秦军士气高昂,公孙衍指挥若定。最终,秦军大败魏军,凯旋而归。

华夏历2365年,齐国国君齐宣王,趁燕国忙于治理丧事之机,悍然出兵攻打燕国。齐军如虎狼之师,锐不可当,一举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邑。燕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愤与恐慌之中。

燕易王满怀愤懑与无奈,召来了武安君苏秦。他目光中透着责备与期望,对苏秦说道:“以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慷慨资助先生前往赵国,而后才约定了六国合纵联盟。本以为六国同心,可保太平,谁曾想如今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将矛头指向我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我燕国竟遭天下人耻笑。先生可有良策,能为燕国再收复齐国所侵占的城池吗?”

苏秦听闻燕易王的这番话语,心中涌起无尽的惭愧与自责。他低垂着头,不敢直视燕易王的目光,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大王,此乃苏秦之过。请大王放心,苏秦定当竭尽全力,替大王收回失地。”

言罢,苏秦怀着沉重的使命,踏上了前往齐国的艰难之路。一路上,他思绪万千,回忆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暗暗下定决心,此次定要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宣王归还燕国的城邑。

终于,苏秦来到了齐国的王宫。齐宣王高坐于王座之上,威严而不可侵犯。苏秦深吸一口气,缓缓上前,行礼之后,便开始了他的游说。

“尊敬的齐王,您此次出兵燕国,夺取十座城邑,看似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但实则是埋下了祸根啊。”苏秦的声音平稳而有力。

齐宣王微微皱眉,冷声道:“何出此言?寡人凭借齐国的强大兵力,攻城略地,有何不妥?”

苏秦不慌不忙地说道:“齐王您英明神武,自然知晓战争的得失。如今您虽然占据了燕国的城邑,但却因此得罪了燕国。燕国虽小,但其与赵国等国向来关系密切。若燕国联合其他各国对齐国进行报复,齐国必将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况且,齐国以趁人之危之名夺取城邑,定会引得天下诸侯的不满和警惕,这对齐国的声誉也是极大的损害。”

齐宣王听着苏秦的话,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苏秦见此,继续说道:“齐王,您当以仁德治国,以仁义之师服众。若此时归还燕国的城邑,不仅能显示齐王的大度和仁慈,还能赢得燕国的感激和天下人的赞誉。如此一来,齐国的威望必将更高,各国也会对齐国更加敬畏和信服。”

齐宣王沉思片刻,终于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他长叹一声:“罢了,寡人便听你一言,归还燕国城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秦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燕国的十座城邑得以归还。然而,就在他满心欢喜地准备返回燕国时,却听到了一些对他不利的言论。

有人在燕国诋毁苏秦,说他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小人,以后必会引起纷乱。这些言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苏秦的心。

苏秦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燕国,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燕易王的冷漠。燕易王没有恢复他的官职。

在燕国的宫殿中,苏秦朝见了燕易王。他神色从容,但眼中却透着一丝急切与忧虑。

苏秦躬身行礼,开口说道:“大王,我不过是东周的一个俗人,原本毫无功绩可言。然而,燕王您却亲自在宗庙授予我官职,在朝廷之上以礼相待,此等恩宠,苏秦没齿难忘。”

燕易王坐在王座之上,微微颔首,脸上的表情却显得有些莫测高深。

苏秦继续说道:“此前,我替大王您成功退却了齐军,并且收复了十座城池。按理说,大王应当对我更加亲近和倚重才是。可如今,我归来之后,大王不仅未授予我新的官职,甚至对我有所冷落。我想,定然是有人在大王面前进谗言,说我苏秦不忠实,以此来中伤于我。”

燕易王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苏秦,似乎在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苏秦深吸一口气,言辞愈发恳切:“但大王,其实我的‘不忠实’恰是您的福分啊!”

燕易王微微挑眉,露出了疑惑的神情,问道:“此话怎讲?”

苏秦挺起胸膛,目光坚定地说道:“我听闻,忠诚信实之人,一切所为皆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发愤进取之人,一切努力皆是为了他人。大王且想想,我苏秦游说齐王,难道真的是为了一己之私吗?若只为自身,我何必奔走于各国之间,费尽心思,冒着种种风险?”

燕易王若有所思,依然没有表态。

苏秦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且容我为大王假设一番。假如现在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诚信的三个人来侍奉大王,您认为如何呢?”

燕易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就足够。”

苏秦挺直脊梁,开口道:“如果像曾参一样的孝顺,为尽孝道,曾参从不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您想,曾参如此眷恋父母,时刻不离其左右,大王又怎能使他步行千里来到我们弱小的燕国来侍奉处在危难中的您呢?曾参的孝,诚然令人赞叹,但其过于拘泥于家庭之亲,无法割舍对父母的须臾陪伴,又怎能为燕国的大业奔走效力?”

燕易王皱了皱眉,若有所思,但未作言语。

苏秦紧接着又道:“再如伯夷,他的廉洁之名传遍天下。为了洁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赏赐而饿死在首阳山下。伯夷坚守自己的道义,其高风亮节确实令人敬仰。然而,这样的廉洁,却使他过于执拗和孤僻,无法顺应时势,为大王您谋取实际的利益。大王试想,如此狷介之人,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收回十城呢?他的廉洁,在某些时候,反倒成了一种束缚,让他无法为国家的利益而灵活变通。”

燕易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忍不住问道:“那依你之见,这忠诚和廉洁难道不是美德?”

苏秦摇了摇头,回道:“大王,忠诚廉洁自是美德,但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单纯的忠诚廉洁未必能成就大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那尾生,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到时间没来,洪水暴涨他也不离去,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尾生的信实,的确惊天地泣鬼神。可像这样的信实,大王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却齐国强大的军队呢?在战场之上,瞬息万变,需要的是智慧和谋略,而非一味的愚信愚忠。”

燕易王脸色微变,沉声道:“苏秦,你说了这么多,难道是在为自己的不忠不信开脱?”

苏秦扑通一声跪地,大声道:“大王,臣正是因所谓的忠实诚信获罪于大王!”

燕易王怒目而视,“你不忠实诚信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实诚信而获罪的吗?”

“大王,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一个人在远方作官,他的妻子与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来,那个与她私通的人很忧虑,妻子说:‘你不用担忧,我已经作好毒酒等待他呢。’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妻子让侍妾端来毒酒进奉给丈夫喝。侍妾想说酒中有毒,但怕他将主母赶走;想不作声,但恐怕会毒死主父。于是就假装跌倒把酒泼在地上。主父大怒,将她责打五十竹板。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将酒泼掉,对上保存主父,对下保存主母,然而自己却无法避免挨一顿打,谁说忠实诚信就不获罪呢?我的过错、不幸就与这侍妾相类似!”苏秦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委屈。

燕易王坐在王座上,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苏秦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回想苏秦为燕国所做的一切,燕易王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小主,

“寡人明白了,苏卿快快请起,恢复你的官职。”燕易王大声说道。

苏秦心头一喜,连忙跪地谢恩。从此,燕易王更加厚待苏秦,而苏秦也继续为燕国的利益在各国间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