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允许宣扬封建迷信,但有些规矩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几年约束少了,自然人们做事就要按照以前的习惯做了。
家里孩子结婚,都要给老人上坟的。
那叫上喜坟。
向南要是明年暑假结婚的话,暑假回去再回来办婚礼,时间就有些紧迫。
李大伯的意思不如就年前回去。
回来过年也行,在村子里过年也行。
大伯娘就和李母商量这事。
其实这事最终决定的人是李向南。
她其实觉得回不回去都可以,但是李母明显眼睛里带着渴望,那就回去吧。
黄老得到了周家的准话就来李向南家了。
多少嫁妆多少聘礼, 在最好的情形就是两家商量,最好两家都满意。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李向南没太参与。
李向南自知自己不会缺嫁妆。
周家就是为了面子,都不会让婚礼太过草率的。
所以她不担心。
可是看见她家准备的嫁妆,周家的彩礼(聘礼)。
这两家长辈是要干什么呀?
估计不是周博辰他爸的主意。
做领导的,能让儿子办这样的婚礼吗?
李向南知道她娘肯定不懂这些,那其他人呢?
看见点黄爷爷兴高采烈的样子,大伯坐在旁边,也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如果他们高兴的话,就让他们商量去吧。
先让他们高兴高兴,最后决定的还是周博辰和她。
必须把大部分的嫁妆和聘礼都隐瞒。
尤其是陪嫁的房产、古玩、玉器这些东西,李向南要是不开口,对外说要隐瞒嫁妆,周家肯定不好意思说的。
还有这礼金16,600。
这数额也太大了。
就是把她上秤论斤论两,卖了也值不了这么多钱。
现在600块钱娶一个媳妇儿都已经是挺好的了。
这些东西周爷爷不知道吗?他怎么没阻止?
难道是等着她开口吗?
李向南一句,这些事情先放一放,等周博辰回来吧!让他来决定。
结婚的一切事宜,初步上就算是谈好了。
李向南立马就要陪着李母回家乡。
大伯大伯娘也想回去,再带着向北、长民和小峰。
二嫂大嫂以及他们家孩子没有回去。
李老太太也不回去,她生怕儿子给领回去之后就不带她回来了……
原来又长又难捱的旅程,因为有卧铺舒服多了。
李大伯他们这代人的思想,不论外面的条件再好,也不如自己家的一把土亲切。
所以在回乡的路上,他们特别开心。
这几个月的 收入确实还是不够大媳妇儿治病用的。
但是大儿媳妇的腿已经有希望了。
他们还清欠款的日子也不远了。
回车路费李大伯坚持自己掏。
要是原来这笔车费钱,他都不知道要挣多久才够。
现在想来却觉得不多了。
原因是什么呢?是他家能挣钱了。
他带着上大学的侄女回去,算是衣锦还乡。
尤其是在县里的火车站看见了两个儿子。
李大伯夫妻完全没了旅途的疲劳。
他们是要从县里下车,然后再坐客车回去的。
如果从公社到大队里的客车赶不上的话,着急回家的他们,恐怕要步行回去。
可是没想到,郑干事也在等他们。
现在郑干事是副县长了。
李大伯给大儿子的打电话,是直接打到了他们的厂里。
告诉他,他们要回来了。正好被郑副县长的妻子孙姨听见了。
孙姨听说李向南回来肯定会告诉自己的丈夫的。
郑干事与李向南相识这么长时间了,很清楚李向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说实话,他对周博辰的底细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京都的高干子弟。
韩县长下马,要是没有他家的手笔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