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无奈背锅,朱棣的幸福烦恼,刘彻又搞事?(1 / 2)

听到赵匡胤这句话,在场的大宋臣子们心情都很复杂。

背锅。

这就是纯纯的背锅啊。

赵光义那一脉皇帝搞出来的烂事,现在让大家来背锅。

这合适吗?

大宋君臣,脑门子疼。

本来觉得赵构之后,应该也就没啥能让大宋丢脸的事情了。

没想到,这宋真宗赵恒还有这一出?

封禅泰山?

赵恒这小子,真是没照过镜子啊。

金幕里可是提过赵恒的。

听到辽军南下的消息就吓坏了,直接想着南迁。

被宰相寇准生拉硬拽弄到了澶州前线,吓得当场尿裤。

连露个面都不敢,被寇准提上去的!

本来大宋只要撑一段时间,辽国支持不住也就退兵了。

偏偏赵恒吓坏了,执意要签订城下之盟。

不能每年送钱给辽国,赵恒是真不放心啊!

这种皇帝,跑去封禅。

简直就是极致的恶心人。

赵匡胤呼出一口气,又问道:

“赵光义那一脉,还有活着的人吗?”

众人再度沉默。

当年在看了金幕,处理赵光义一脉的时候,赵匡胤是留情的。

至少在表面上,是手下留情了。

但说来也怪,赵光义死后没几年,在世的子孙也陆陆续续死了。

本来好好的,没伤没病的,也死了。

具体怎么死的,官方通告是“暴病而亡”。

至于通告出来信不信,反正大宋朝廷是信了。

太子赵德芳摸了摸鼻子,提醒道:

“陛下,皇叔现在就一个嗣子赵继,还是从另外一位堂叔那边过继的。”

赵匡胤沉默了一下,露出笑容:

“挺好,今日朕心情好,赏赵继一千金。”

好弟弟啊,听到你死了全家的消息,为兄也就高兴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

大明世界,朱元璋笑出了声。

“没想到就连金幕都受不了赵恒这小子。”

作为为数不多在宋真宗之后的皇帝,朱元璋对赵恒那是相当恶心。

别人只不过是看了金幕后被恶心到了,朱元璋可是实实在在没办法去泰山封禅!

凭空无故少了一桩能在史书上记载的丰功伟业,朱元璋怎么可能不生气?

朱元璋连发几条弹幕,狠狠地嘲讽了一番大宋。

但让朱元璋感到可惜的是,赵匡胤这家伙装聋作哑,就是不发弹幕回应。

这就有点没意思了。

朱元璋收回思绪,对着面前的朱高炽道:

“你爹到哪了?”

算算时间,朱棣的西征也差不多一年了。

朱高炽愣了一下,道:

“应该是到西亚一带了吧?”

朱棣这一次出征,按照承诺,是他继位前的最后一次出征。

在看过朱允炆篇盘点视频后,朱元璋对朱棣的统帅才能相当放心,也就随便朱棣选择进军路线。

走海路还是陆路,去欧洲非洲还是美洲,都随便。

唯一一条要求,活着回到大明就行。

朱棣不但活着,而且还活蹦乱跳。

“哭墙?这玩意为什么叫哭墙?”

朱棣看着面前一截残破不堪的墙壁,有些好奇地对着一旁的姚广孝问道。

姚广孝答道:

“据说近两千年前,此地乃是犹太族王国第二圣殿殿墙的一段。”

“犹太王国灭亡后,犹太人被迫迁离,当年王国存在的痕迹也就只剩下这么一小段。”

朱棣哦了一声,看了一眼身边,果然看到不少带着小白帽的男子虔诚地抚摸着墙壁,进行祷告,有些还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张信走了上来,低声道:

“太子殿下,要不要把无关人等驱离,或者干脆将此地拆除?”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

“这有什么?人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一点了,放着吧。”

张信忙道:

“听说犹太人在欧洲乃是最喜欢放高利贷的种族,被欧洲各国上层排挤和不齿。”

言下之意,其他种族也就算了,犹太人不得给个教训。

朱棣哈哈大笑,道:

“你以为咱们华夏历史上就没有类似的种族吗?”

张信一脸茫然。

“啊?”

姚广孝知道张信不爱读书,就在旁边解释了一句。

“商朝。”

很多时候,称呼就代表着本质。

华夏历史上称呼做生意的人是“商人”,而不是“周人”“秦人”或者“汉人”。

做生意,什么最赚钱?

答案有很多,其中一条一定是高利贷。

这是最典型的“钱生钱”,怎么可能不赚钱?

有人说,仅仅因为一个称呼就说商朝是做生意的,是否过于武断?

证据当然是有的。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给了商纣王儿子一个封国,名字为“宋”。

春秋战国时代,宋国的都城陶邑就是全天下商业最发达的大城市,巅峰时期完全不逊色于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这些大国都城。

和齐赵魏这三个先后称雄一时的霸主级国家相比,宋国区区一个小国却能做到这种经济规模,足以说明该国商业气氛之浓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了,大名鼎鼎、辅佐越王勾践翻身的范蠡,在离开勾践之后就来到了陶邑创业,成为天下巨富“陶朱公”。

鲁国是周公定礼的周公旦之后,所以极为古板守礼。

齐国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之后,所以有了齐桓公姜小白的“尊王攘夷”。

有传承,才容易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

宋国,同样也将来自商朝的老祖宗们经商本事发扬光大,才有了蕞尔小国却有通都大邑的本事。

就连秦昭王嬴稷的舅舅魏穰都眼红陶邑这座天下商业大城,执政期间多次领秦军出击东方,最终将陶邑纳为魏穰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