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李广利出征,刘邦长久的执念终于释然(2 / 2)

刘恒当然能听出刘邦意有所指,也很快就想起了一个人。

燕王卢绾。

卢绾是刘邦在沛县的发小,一直以来都是跟随刘邦混的。

到刘邦成了汉王,卢绾被封为长安侯。

长安可是大汉的都城,以此作为封号,可见卢绾在刘邦心中的分量。

后来燕王臧荼造反,刘邦平定臧荼作乱后,就将卢绾封为燕王,继续镇守燕国。

事情到这里,都一直是两个发小相互扶持信任的剧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这一切。

刘邦平定燕王臧荼后,感觉这异姓诸侯王的确是不靠谱,也就开始了陆续诛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

随着一个个异姓诸侯王被刘邦诛灭,卢绾心中也开始慌了。

卢绾可是燕王啊,这岂不是意味着刘邦也要弄死卢绾?

惊惧之下,卢绾和代国丞相陈豨一拍即合。

这个时候的卢绾还没想着要造反,只不过是希望割据自保。

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刘邦愤怒之下派周勃领大军征讨卢绾。

卢绾心中有愧,而且本来燕国的军队也打不过大汉朝廷,就跑到了长城以北附近。

卢绾一边向冒顿单于求援,一边向刘邦各种求情。

刘邦见状就下诏书说,只要卢绾前来长安面见,就饶卢绾一命。

据说卢绾原本是想要前来的,但不知为何却改变了主意,最终投降匈奴,被冒顿单于封为东胡卢王。

投降冒顿不到一年,卢绾就死了。

刘邦对此耿耿于怀。

刘邦这个人,说白了就是道上大哥。

卢绾这种忠诚于自己一辈子的发小、小弟,刘邦是非常信任的。

就算卢绾真的想过造反,只要他愿意来长安负荆请罪,刘邦顶多臭骂一通,打一顿,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卢绾最终却还是没有回来,这对刘邦来说,是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

难道咱们之间的兄弟情分,就真比什么狗屁燕王的职位还重要?

你但凡来和大哥认个错,大哥难道会不原谅你?

谁没犯过错,大哥难道还能因为这点事情就断送咱们的兄弟情?

刘邦看着吕雉暗中授意杀掉韩信,眉头都不眨一下。

对刘邦来说,韩信只不过是一个半路加入的打手,死了也就死了。

可自家好兄弟的背叛,老刘心中是真的无法释怀。

刘恒安慰了一句:

“父皇,儿臣从一些匈奴俘虏的口供中听说,卢绾在死前也是常常怀念跟随父皇征战的时光,并对没有向父皇请罪深以为恨的。”

这倒真不是刘恒胡说。

在拥有了金幕带来的各种加持后,大汉早就已经灭掉了匈奴,弄死了冒顿。

当年跟随卢绾一起投降匈奴的许多部下成为了汉军的俘虏,包括卢绾的两个儿子。

他们的这些口供早就有了,只不过谁都知道卢绾这个名字在刘邦心中属于禁忌,并没有呈递给刘邦罢了。

刘邦闻言,精神顿时一振。

“当真?快,去把供状拿来!”

很快,一箩筐的奏疏就被抬了进来。

当时大汉还没有全面推行纸张,这些供状都还是以简牍的形式存在。

刘邦看着面前的这些奏疏,身体微微颤动了起来。

“好,好啊。”

“这个臭小子,终究还是心里有朕这个大哥的。”

“哈哈哈,哈哈哈!”

刘邦激动大笑,眼眶有些泛红。

人老了,比年轻时更容易动情了。

刘恒看着刘邦激动的样子,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这些奏疏的确是卢绾儿子、部下所说,但谁也不清楚这究竟是卢绾当时真的亲口这么说了,还是这些人想要借用卢绾的名义保命,才编造出来的谎言。

刘邦呼出一口气,开口道:

“卢绾生的那两个小混蛋还活着吗?”

回答的是陈平。

“陛下,卢绾的两个儿子都还活着,一个在岭南当教书先生,另外一个在河西负责驿站文书。”

在儒家看来,祸不及妻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萧何陈平等人信奉的黄老学派在这方面更为宽容,既然卢绾两个儿子没死,那就是天道留情。

正所谓天衍四九,人得其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天给了卢绾后代一线生机,萧何陈平对这两个曾经老战友的儿子自不会去迫害。

事实上,萧何陈平等人暗中还替卢绾这两个儿子搞定了几次危机。

只不过谁也不会在刘邦面前主动提起这些,没必要。

刘邦点了点头,淡淡道:

“这两个小子既然没死,那就给他们提拔一下吧。”

“嗯,大儿子封个忘恩侯,二儿子就入丞相府负责文书。”

众人齐声道:

“陛下仁慈!”

忘恩侯这个名字,固然是很难听没错了。

但,那也是正儿八经的列侯,是大汉臣子能达到的爵位最高点。

除了名字难听了点,该有的好处都是大汉顶级的。

一个叛徒的后代,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瞬间变成臣子之巅的列侯,这不是仁慈是什么?

刘邦在做完这件事情后,也是长出一口气。

此刻,这位大汉开国皇帝心中的某些执念,终于释然了。

卢绾啊卢绾,你这个背叛了大哥的混账东西。

大哥想说,大哥不怪你。

你在匈奴死得像条狗,大哥听了也就笑笑。

你留下来的两个小混账,大哥会帮你好好照顾的。

你就在九泉之下好好等着吧。

等着大哥过几年下去了,狠狠地扇你两巴掌,踹你两脚,打断你两根肋骨,让你对着大哥下跪道歉。

然后,咱们兄弟好好喝几杯!

刘邦呵呵一笑,悠然神往。

死亡,也未必就是坏事啊。

九泉之下得见古人,纵入幽冥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