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时候听话比有能力重要(1 / 2)

由于赵国在战局上处于劣势,长平地区的重要性,迫使赵国必须拿回长平的控制权。

毕竟,长平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赵国首都邯郸的安全。

而秦国方面则没有赵国那么迫切,毕竟,就算长平拿不下,秦国首都咸阳距离长平也还远的很,赵国想威胁咸阳的安全,先过了函谷关再说。

所以,在战局不利于赵国的情况下,想要改变战局的,并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因为,长平对于赵国和秦国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致命伤,一个是轻伤,双方的着急程度自然不一样。

而战局的不利,则导致了赵国高层方面的决策导向。

而且,赵国本身决策层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成为赵国国君,虽然已经有六年时间了,可是,在最初的三年时间里,赵国的实际权力,并没有在赵孝成王的手上,而是在赵孝成王母亲的手上。

一直到赵孝成王的母亲去世,赵孝成王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对赵国的控制权。

所以,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赵孝成王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新王。

而对于一个刚刚从自己母亲手上接过赵国最高权力,并且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排名第二国家的君王,赵孝成王必然是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

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俗语可不是乱说的。

新上任的领导人,总想着搞一些大事,一来,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威望,让麾下的百姓看看,他们的领导人是一个有能力的好领导。

二来,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

这样的存在,在历史当中并不少见,尤其是,之前赵孝成王还被自己母亲压制了好几年时间。

一朝得权,自然想要整波大的。

所以,赵孝成王看不得前线战局不利,因为这会让赵孝成王感觉,自己之前的决策是错的,会让人怀疑赵孝成王的能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迫切的需要改变前线战况。

因为廉颇不愿意主动进攻,毕竟,赵孝成王是在遥控指挥,并不清楚,赵国军队不是秦国军队的对手。

进攻的话,赵国败多胜少。

至于说,为什么赵孝成王一定要换掉廉颇,其实和廉颇的出身以及上位有关系。

首先,廉颇是赵国代地人。

有人会说,这代地不也是赵国领土吗?出生代地有什么区别?

可是,对于赵国历史稍微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以代地为代表的北赵国,和以邯郸为代表的南赵国之间,虽然同属于赵国国土,可是,两个地方的人心不说齐心协力吧,起码也是貌合神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赵国的国情有关。

赵国有一个传统,那便是政变,自打赵国建立以来,政变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赵国十二代君王,一共发生了十一次政变,可以说,一代一次。

而基本上,每一次政变,都有代地边军的影子。

因为,政变者往往需要军队支持,可邯郸周边军队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于是,代地的边军,便成为了政变者的天然盟友。

由于代地边军长期参与赵国政变,导致历代赵王对于代地出身的将领,都保持有一定的警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