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搞定之后,留下诸葛亮处理后续内政,刘备本人还要回到关东,应对曹操的捡漏进攻、说不定还能打一场防守反击。
诸葛亮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也没必要跟刘备客气。他俩已经太熟悉了,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交流很多信息量:
“主公放心,蜀中之事,给亮一到两年的时间,今年注重恢复民生、调整用人,明年全力推行租庸调法和代役钱。两年之内,务必做到让益州内政清明、钱粮兵源供给调度顺畅。
而且绝不浪费,确保到时候的钱粮调度效率,比刘璋治蜀时提升至少数成。”
刘备:“有先生此言,孤还有什么不放心的。那孤就在此再留十日,到四月初,先生处理完了升迁调度,孤过目之后,便回荆州。”
刘备等于是把蜀中的人事调度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但他本人也得把关背书,这样才能确保第一时间落实下去。
毕竟那些郡守级别的位置,凭诸葛亮一句话就任命,程序上看起来有点草率,一定要刘备亲自当面点头,这也是在强化诸葛亮的内政权威,让刚投过来的文武也看看清楚:
诸葛令君的建议,太尉都是全盘接受的。这样太尉走了之后,这边的政务运行才能高效流畅。
敲定时间表后,两人也没浪费时间,直接就转到了刚收复的蜀中四郡的郡守人事安排上了,这也是蜀中用人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太守的人选都能让人心服,再往下的中层官员,也就不足为虑了。
诸葛亮便提出了自己的用人方案:“我以为,将来蜀中四郡太守人选,应该兼顾战前便主动来投的文官、我军派遣入蜀的文官、以及跟随刘璋归降的文官。这三部分的官员,都要有出任太守的人选,才能一碗水端平,尽快安定蜀中的人心。
张松、法正在未来三年内,肯定是要逐步走上太守之位的,等将来益州内部整顿周全、全力北伐时,他们还能委以更重的任务。但是眼下,他们却不宜立刻担任太守,这也是为了他们的名声考虑,也能避免主公战前便笼络他们为内应的尝试被众人议论。
所以今年,我打算留用两个刘璋麾下的降臣担任太守,两个我们自己带入蜀的人担任太守。
巴郡太守,我建议暂时由李严接任,过一两年,风头过去了,换上张松。到时候李严另有重用。广汉太守,可以由董和担任,同样未来一两年内,渐渐择机换上法正。
蜀郡太守和犍为太守,就由刘璋旧臣担任。因为我刚入蜀不久,对刘璋旧臣秉性才干不太了解,这个具体人选,还请主公教我。”
诸葛亮也是凡人不是神,不可能对没见过的人的才干禀赋也了如指掌。刘备来成都比他早大半个月,识人的眼光也好,这个问题上,显然是刘备更有发言权。
不过,刘备并不希望限制诸葛亮的思路,便没有急着立刻报出他心中的人选,而是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先生虽不识蜀中人才,但用人之道、安定人心之术,却是相通的,还请先生试言之。”
这个问题倒是完全没难住诸葛亮,他几乎是应声而答:“要说眼下如何重用刘璋旧臣、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我以为无非是拔擢幽隐,调走原本就盘踞高位的世家、豪强。
如原本就担任蜀郡太守的王商,以及其弟子,就该设法调离。否则他们本就身居高位,连刘璋当年接替刘焉之职的表文,都是赵韪、王商二人为首联署的,这样的人,怎么会对主公感恩戴德?
同理,曾经与刘焉同辈、在刘璋面前就以叔自居的庞羲,后来虽然被刘璋褫夺了部分兵权,在广汉郡被我军攻打时,也顺势投降了。但这种人已经掌权二十年,也只能给以荣耀,但不能付之实权。
把这些人拿下,然后拔擢一些刘璋时期只是郡丞、县令的实干之才上来,才能有助于主公尽快彻底掌握益州。
而且主公此前当着两军将士、十万人马的面,宣誓三年之内要北伐。想必如今蜀中人心都颇为可用,对于主公的调任举动,也都是拭目以待,并不敢立刻反对。
我们正好趁着这个时间快刀斩乱麻,把这些得罪人的事儿趁热打铁做了,新简拔上来的人才,也会因此尽心竭力做事。”
刘备听闻此言,真心频频点头,显然是深以为然。
如今他威望正盛,无论做什么大刀阔斧的事情,下面都不敢立刻反对,都被他“三年之约”的盟誓吓住了,得观望观望。如果不趁机多整顿一下用人、把年轻干才大批提拔上来,把原本就靠权势地位作威作福的人挪走,那不就太浪费了。
刘备就顺着诸葛亮的话感慨:“你提到的王商、庞羲等人,确实该设法挪一挪了。这王商乃是广汉郡豪门,其曾祖父辈便为司隶校尉。当年刘焉入蜀,首先投靠的就是广汉王氏,因此后来刘焉虽然杀人不少、着实清理了些不法豪强,但广汉王氏满门,却都得富贵。
这才有了后来刘焉死时,联署表刘璋为益州牧的表文上、以赵韪、王商、庞羲占先。赵韪在七年前的益州内乱中被刘璋杀了,剩下两人却还在。
尤其王商素来是名士,其弟子陈实,也是蜀中名门大儒世家,陈实如今担任犍为太守。如果把王商挪掉,等于能一下子腾出两个大郡的太守——却不知先生此番,可有什么借口,把王商等人调走么?”
刘备对于这些本地关门过日子、不想为国出力的世家,还是挺了解的。
尤其这个王商家族,历史上直到西晋,还在蜀地当了不少太守。王商的长孙王彭,司马炎时期为梓潼郡太守,次孙王振为巴东郡太守,幼孙王崇为蜀郡太守。
三个孙子在蜀中三个郡当太守,你敢说这不是世家郡望,有谁信么?而且这种人绝对是带投大哥,属于典型的完全不顾中枢朝廷谁掌权、我只管在蜀中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现在有机会搬走,那肯定是要搬一下的。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提前做了点功课:“我曾派人查过,王商和王累,都是广汉王氏,祖籍也都是绵竹周边,算是远房堂亲。
这些人也一贯不支持蜀中的钱粮民力用于匡扶汉室的正义大业。或许我们可以彻查那些当初劝刘璋闭关自守、掣肘刘璋共襄义举的人,把王累的案子深挖一下。只要抓到些把柄,便能徐徐削之。就算不罢免,也能调到清贵虚职上。”
刘备:“这个理由不错,这事儿就交给先生了,希望十日之内有个结果,孤回荆州之前,自然会给个批复,也算是盖棺定论,其余降官,也就不会再人人自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