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堵不如疏(1 / 2)

因为各种历史背景,也因为很多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军民一家的情感羁绊,是所有其他国家都没有,也不曾有过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

普通百姓可能会惧怕官员,而和百姓感情最好的军人,却是官员永远无法掌控的存在。

并且还能反过来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反制。

恰好让所有关系,形成了某种平衡。

不会导致某一方做大。

自然也不会让愚蠢的人,有机会为所有人做决定。

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自滤系统的,有机的社会环境。

想要社会稳定,光是通过强压,杜绝所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虽然理论上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无法做到的。

古人有四个字。

堵不如疏。

说的是水,也是人。

当年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水利系统。

只能靠大自然形成的河流来进行排水。

可是到了雨季,小河道无法承载降雨量。

就会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随着人口的增多,居住面积自然会扩大。

而且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支撑人们的生存。

种粮食,是需要土地的。

而且是需要平坦的,肥沃,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和灌溉条件的土地。

而这样的土地,恰好大多存在于洪水冲击的范围之内。

那怎么办?

有人提议,把入水口堵死。

这样水就不会往这边过。

土地就能够拿来种粮食了。

人们的经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总结出来的。

可想而知,为了获取这个经验,当时的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确实有人去堵住了入水口。

也确实有人开始种地了。

为了照料农作物,还在田地边上安置了小屋。

而就在下一次雨季来临之时。

河水聚集,水位升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以人力改变了地利,对抗了天灾。

被堵住的河口,决堤了。

用一堆泥巴堆出来的小土墙,又怎么可能挡得住滔滔洪水。

那些原有的地形,要不就是埋着无数山石,要不就是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挤压。

早就浑然一体了。

可是在旱季挑来的泥土,简简单单的往缺口一倒,然后靠人们用脚踩踩。

就能踩实了?

怎么可能。

要有那么简单,后来就不需要用到钢筋灌注,水泥粘合了。

水位低的时候,还能勉强支撑一下,一旦水位高过了临界点。

便会将看似踩实的土墙,冲出小小的豁口。

然后,从这个豁口开始,泥土会一点一点被冲开。

口子越大,被剥离的速度就越快。

而当整个水墙被冲垮的那一刻,水流速度,直接打破了曾经的极限。

要知道,因为入水口被堵的缘故,水位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这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涌出的水量,也会是前所未有的大。

直接连带了两侧的泥石树木,也一并冲走,进一步把入水口开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