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然和底下的孩子们共同翻开了课本,这是一篇华夏人耳熟能详且印象深刻的文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钟然念一句,台下的孩子们便跟着一起朗诵一句,此刻教室里响起的读书声,似乎冲散了之前的诡异气氛。
这个时候的钟然已经将自己完全代入进了老师的角色,教书育人还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所以他现在有些兴致盎然。
通读完整篇文章,接下来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些解析了,这方面钟然也是丝毫不含糊,拿起粉笔就开始在黑板上写字。
因为这些孩子的年龄也不大,钟然也没有讲什么过于难的点,基本上就是对文章进行白话翻译而已。
到现在为止,孩子们还是很安静本分的。
当钟然解读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台下一个孩子忽地举起了手。
“嘶,这就来了?!”
陈峰他们三人正扒着窗户往教室里看着,当看到有个学生举起手时,三人顿时一阵紧张。
讲台上,见下面有孩子举手,钟然也没有拒绝,他笑着指向那个举手的孩子。
“魏思明同学,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魏思明从座位上站起来,随后一脸认真的问道。
“钟老师,我想知道,这个桃花源既然有洞口,那为什么村子里的人却不从洞口出去呢?”
“明明出去就能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总比一直待在这个小村子里要强啊!”
“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老师?”
问题一出,所有孩子的眼睛立马直勾勾的看向钟然,多少有点瘆人。
教室外面,陈峰三人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纷纷皱眉。
这种问题已经明显脱离的课文的内容,属于脑洞问题,而且答案也十分宽松,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三人将视角代入到钟然身上。
如果此刻讲台上的是他们几个,面对这个孩子的问题他们该如何作答?
讲台上,钟然没有丝毫慌张,他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
“这个问题不错,那我就来回答你。”
“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明明有洞口,可为什么这些村民却不出去?”
“究竟是不愿出去,还是......不能出去?”
说到这,钟然脸上的笑容突然变得有些诡异。
“首先老师先说一点,这个问题属于脑洞问题,一切都是猜测,并非课文的真意,所以同学们不要当真,也不用过于深究,就当听老师讲个故事了。”
“好,那咱们开始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疑点一,朝代。”
“文章中的渔夫所处时代为“晋太元中”,也就是东晋时期,而桃花源里的村民呢?”
“根据村民所讲,他们是为了躲避秦朝时前的战乱而躲到这处世外桃源的,可东晋和秦朝相差多少年?”
“六百多年!”
“六百年的时间,别说人了,就算是一个王朝都没有存在过这么长的。”
“而根据推测,桃花源村里的人丁数量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十分稀少。”
“六百年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想要繁衍后代就只能和村里人相互通亲,但别忘了,人是有生老病死的,如果同村之人一直相互通亲,那么就会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近亲繁殖。”
“同学们应该还不知道近亲繁殖对人类代表着什么,老师简单说,就是近亲生下的孩子,大概率都会各种各样的遗传疾病,并且难以治愈,死亡率很高!”
“等时间一长,旧人已死,而亲生儿又活不长的情况下,这个桃花源村的人必定会淹没在时间当中,可六百年过去,村里的村民却依旧安居乐业,不见丝毫疾病困扰,这点就足以体现出桃花源的诡异之处......”
“疑点二,入口。”
“有一本古书记载了关于秦朝到魏晋时期的陵墓入口,设计的都是前段窄,后段宽,而这篇文章中是怎样描写入口的呢?魏思明同学,请找到这段话。”
魏思明此刻早已听愣了,脑子都有点浆糊,当听到钟然点他名时,魏思明这才反应过来。
“啊......嗯....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没错,就是这段话,那么你再结合我刚才所说的,有什么猜想吗?”
说话间,钟然连自己的音色都变了,变得阴森、寒气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