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止不住的拉,好像把积攒了一年的屎都拉了出来。
说来也怪,随着肚子变空,女孩变得浑身清爽,肚子也越来越小,不到十天就恢复了原样,也愿意吃饭了,吃了也不再难受,慢慢就好了。
后来他父亲给道士送去钱他也没收,就给送过去一筺红薯。
我们听得十分惊奇,不知道这是什么原理,魏大叔也不知,更惊奇的还有。
有一个姑娘,快到出嫁的年龄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的右边大腿内侧生了一个脓疮。
由于位置特殊,姑娘一直没好意思给大人说,直到脓疮越来越大,疼得受不了了才给母亲说。
母亲很担心,要带她找大夫看看,可姑娘害羞,说什么也不去。
后来听说了道士治病的事,没办法就带着姑娘找来了。
道士听姑娘说了脓疮的位置,大致多长时间了,怎么个疼法,并没有看,而是在一张黄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让姑娘看,问她,可有这么大?姑娘点点头。
道士便把这张纸贴到了院子里一棵大树的树干上,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纸,嘴里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又用小刀在那张纸上的圆圈里划了几下,把纸取下来烧了。
然后对姑娘的母亲说,脓疮一天内会溃烂,我给你开个药方,到药房按方抓药,回来后把草药切成小段,用石臼捣碎,再加点水成糊状,涂在溃烂的伤口上,用干净布包裏,五天后取下就没事儿了。
后来姑娘的母亲拿着一小袋粮食来感谢道士,说到家没多久脓疮就烂了,流出好多红黄的脓水,敷上药就不疼了,现在五天过去,伤口已结痂好了。
听了魏大叔的描述,我很感兴趣,于是回去就找了关于祝由术的资料看。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传说上古有一个叫苗父的医家,医术高超。汉代刘向《说苑》记载了苗父为人治病的一些场景,以野草编织成各种东西,面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论是走过来还是坐车过来的病人,都能康复如往日。这也是关于祝由的较早记录。
自苗父开始以祝治病后,这种治疗方式开始广泛流传。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方书》中,记载了许多通过咒语祷告等方式治疗外伤、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祷方多达30条,在书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
《黄帝内经》是中医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医基础理论做了详细论述。祝由在上古之时经常运用,因为“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从东汉末年张角以道起家,走向了农民起义的道路,将道教的思想广播天下。葛玄、葛洪爷孙俩、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称葛天师,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人称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称。
正是有了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强大的民间基础,祝由术开始走向民间,与道教文化结合,被学道之士所用。
道教引入祝由术后,加入了符水、桃木剑等道具。并且许多道士都精通医术,在保养生命、强身健体、诊治疾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数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国家将中医分为十三科,而祝由术便为其中一科,后元明基本相类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称为“祝由十三科”。
到了清朝时,出于种种原因,祝由术在官方机构濒临失传,仅在民间兴盛。这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就连针灸也一度衰落,因为当时社会上层认为拿针在身上扎来扎去,非常不符合礼仪,于是渐渐弃之不用,专用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