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大明万历首辅:张居正(1 / 2)

袁家人在永寿县待了两天,就要出发去往北一点的新平县了。

新平县离永寿县很近,半日可达。

一路上的风景很好,午时,袁家人在一处青山碧水的河岸停下,准备架火堆煮方便面吃。

可算是达成了游玩的目的。

叶老夫人看小孙女给其他几个孙辈分糕点,满脸都是疑惑。

她忍不住问小儿子:“这糕点是何处来的?如此精致,不像是民间的卖相。”

“可宫里似乎不曾有过这种糕点啊?”

托小孙女的福,没有旱灾时,宫里是三天两头赐糕点,叶老夫人对尚食局的糕点单子门清。

袁猛看了眼开心吃黄米糕的小女儿,淡定地说:“是昨夜贺郎君从外面拿来的。”

叶老夫人看向贺凡。

贺凡:“……”

“这个么……说来话长。”

叶老夫人确实好奇:“那你长话短说?”

贺凡:“……昨夜,我出门吹风,遇上了……熟人。嗯,遇上一个熟人,攀谈了几句,我赠他一只鸡,他赠我一份糕点。”

叶老夫人点头:“我就说早上咱们带来的鸡少了一只呢。”

她摇头笑了:“我还以为是圆宝儿给放跑了。”

贺凡觑她一眼,松了口气,然后死亡视线射向狗指挥官。

狗指挥官一个眼神都没回给他。

叶老夫人见袁侍郎立在河边,看着远处的山景,走了过去。

她语气难得温情地说:“还要一会儿呢,你去马车上小憩一下吧。”

袁侍郎昨晚一直跟留守在永寿县的差人吩咐工作,一夜都没怎么睡好。

此时被夫人关心,他有点感动,想了想,点头应下。

不过没有去马车上,而是背靠大树,席地而坐。

叶老夫人没有打扰他,刚要转身离开,发现小孙女吃着东西,一边伸脖子往阿翁那边看。

她连忙拘住小娃子,不让她过去捣乱。

袁侍郎很快就陷入到梦境中。

梦里是一片黑色的虚空,半空中一幅巨大的画卷缓缓展开。

画卷上几个大字:大明万历首辅张居正。

袁侍郎也是参加过科举,熟读经史的,从未听过这位首辅,或者这个国号。

他心生疑惑,皱眉注视着画卷。

张居正,出生在江陵县一位秀才家中,他自幼就非常聪明,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十二岁成为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时,他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在当时,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庶吉士出身,可谓前途远大,可张居正志不在此。

时值大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沉迷炼丹修道,严嵩父子结党营私,朝廷乌烟瘴气。

张居正年轻位卑,没有任何话语权,便在翰林院潜心读书,静待时机。

直到严嵩被扳倒,时年四十岁的张居正才渐渐崭露头角,他在给裕王朱载坖讲课时,认识了还是小皇孙的万历皇帝。

后来裕王登基,张居正凭借从龙之功顺利入阁辅政。

在内阁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他终于在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后,掌控了内阁。

他深知出身市井,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严格教育年幼的皇帝,以期他成为一代明君。

张居正接手的是一个官员腐败,边防废弛的朝廷。他在掌权后,为了整顿吏治,推出了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严格审查,促进朝廷政令的实施;在军事方面,重用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名将,整顿军务,解除了边防危机。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之法,让国库收入大幅增加,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自古变革者,如商鞅,如王安石,没有一个有好结果。

可哪怕成为孤臣,与所有人作对,张居正也要强势地,坚定地,将新政这条路走下去。

他居首辅之位的十年,是大明暮色中最后一段辉煌岁月。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对抗全天下的官绅大族,力挽狂澜,将大厦将倾的明朝拉回正轨,为大明强行续命几十年。

在了解了腐政的黑暗后,他从没有放弃,他要做一个有力量,又造福天下的臣子。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他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

随着掌权日久,手段强硬,他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日益加重。

一代名相张居正在五十八岁时,劳瘁而死。

临终前,万历皇帝握着他的手说:“先生之功,当与国同休。无他,唯看顾先生子孙耳。”

可他食言了。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满朝文官开始弹劾张居正,两年后,万历皇帝下旨将张居正抄家。

张家人被地方衙门的人堵在家中,活活饿死了十几口人。直到十多天后,负责抄家的锦衣卫才姗姗来迟,他们严查家产,试图让张家万劫不复。

可掌舵大明十数年的张首辅,全族的家产,还不到严嵩的二十分之一。

如此结果,不是其他人想看到的,于是便开始了对张家人的一轮轮严刑拷问。

张居正的儿子纷纷遭殃,有的自尽,有的充军,女眷的结局也极其凄惨,后来,万历皇帝甚至要开张居正的棺材泄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崇祯年间,这位名相才得以平反,族人才得以从流放之地回归故土。

明朝末年,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下打到了张氏一族的故地,强迫张居正第五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不从,自尽以明志。

他们受够了官场险恶,遭遇了数十年厄运,立志不再进官场。

而在大明朝风雨飘摇的存亡之际,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毅然从军,守护最后的大明。

可奈何,那时候的明朝,只剩下残兵败将。

抗清名将张同敞最终被押上刑场,他丝毫不惧,昂首赴死。

张氏后人,宁死不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