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锦官城现在也尽入我们买地之手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派谁前去接收是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驻扎,潭州城内已经有了相当显著的变化,首先显而易见的,就是码头边上多出来的水泥大路——这是所有州县拿下来之后必须先修的东西,水泥路修好了,后续的城建改造才能展开,当然,如今买活军的地盘一下扩大了若干倍,不可能是每个小县都有这么快的进度,但潭州也算是两湖道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且又在大江边上,得风气之先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再要往下,就是城中百姓的精神风貌了,半年以前,在此地百姓中常见的迟钝、颟顸与因饥饿而来的不安、仓皇,悄然间已经完全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正在经历巨大改变的城市居民所特有的匆忙,人们呆着在过去半年间,显著丰满起来的脸颊,以及脸颊上的血色,把有了光泽的头发毫不吝惜地剃成了寸头,很多人都穿上了簇新的棉衣,在九月里这个刚刚寒凉下来的天气中,他们有了可以蔽体御寒的衣物,穿着可以挡风的布鞋,天色一亮,就在街头匆忙地奔走了起来。
如今,这些百姓们可是有太多的事情忙活了,除了为生计着忙之外,本地的居民要上的学还有很多——就算是想偷懒也不行,不上学,就找不到好工,找不到好工,那就和街面上各式各样的好吃的无缘了,倘若想要坑蒙拐骗弄点歪道钱呢,各地的矿山还都缺人呢,听说山阴那边,如今煤、铁、铜矿都在开采,什么时候都缺人,大多数重刑犯都送到那处的大山中服刑,下了黑黝黝的矿洞,什么时候还能再上来,可就不好说了!
日子不再像是从前那样了,从前想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难,有些时候做工还不如饿着混着,对付着一口过,自打买活军来了以后,至少有一件事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那就是,一个人倘若好好地干活,他起码是能养活自己的,如果吃得差些,一个下力气干活的成年人,养活四五个老弱也不成问题。而且,只要能够守好买活军奇特而又苛刻的规矩,那么也就不会有人来胡乱欺负你——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被更士们呵斥几句,这都不叫被欺负了,被欺负那是走在当街上,随意就被鞭打、驱赶甚至是抓起来去服役,只要能避免这样的情况,这些小民便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松快,日子非常的好过啦。
毕竟这里是沿江的州县,和山区不同,消化的速度还是很快的,甚至在宗族势力的抵抗上,要比当年泉州、榕城的感觉还更小些。谢双瑶认为这有好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本地是藩王居所——有藩王的地方,附近根本就不会有太多成气候的宗族的,因为藩王和他的眷属,基本就把地主的生态位给占完了。
因此,在有藩王的地方,买活军消化接收起来其实还比偏僻山区更快得多,只要把大头打掉了就行,余下的百姓都是一副在藩王的重压下辗转求存的惨相,气都快没了,压根就没有余力把宗族发展起来,理所应当,他们融入买地,转化成为合格活死人的速度,必然是很快的。
这么看,当年敏朝的布局,倒是还方便了买地呢,一个地区,只要有一两个这样的州县,买活军就等于是在本地有了很坚实的支点,这些百姓也会成为合格官吏的来源,且不论之后的腐化速度什么的——这个必然是有的,适当的时候卸磨杀驴,清洗一次就行了。
有了这样的州县,买活军就很方便依托它去展开工作了。因为这些百姓必然是最拥护买活军的,不管他们是否会收受贿赂、弄权肥私,这一切的基础仍建立在买地的统治上,如此,再遇到客户人家作乱的情况,他们就肯定不会被裹挟,而是会自发地去阻止、告发,成为民间的第一道安全网。而且,毕竟是大城市,百姓们见识较多,思想也比较开明,他们是相对好教化的。
“……至少比川蜀那边要好得多,那边就是僻处盆地内,实在是太安逸了,办事能力太差,很多地方都考虑得不周到……”
翻阅着手里的报告,谢双瑶有点不满意地嘀咕了几句,她的感慨当然不针对蜀王眷属的下场——在他们沿路西进的征程里,蜀王算是下场比较惨烈的,他本人先且不说,王府管事基本是全灭了,被情报局用机关火铳点名弄死的那些之外,余下的也没落得着好。情报局在背后,让临时情报员全彩凤,搞了个诉苦大会,‘涤荡’残旧思想,鼓舞民众从真龙血脉至高无上的思想藩篱中走出来,控诉蜀王多少年来对百姓的盘剥。
这个大会一开始效果还不太好,因为百姓的思想禁锢一时半会还没那么容易挣脱,但在行动小组组长刘雯,把皇庄佃户带到现场之后,气氛就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些佃户声泪俱下地把自己的遭遇一诉说,百姓们没有不唏嘘泪下的——就这样,余下的管事也没几个能跑掉的,除了一两个的确没有劣迹,深居简出只在王府中管内务,也还算与人为善的以外,其余基本都在诉苦大会上被当中处死,家产籍没,家人送去劳改,蜀王这一倒,光这一块栽进去的都有几千人。
管事都是如此,更不说蜀王的嫡系子女了,蜀王世子被蜀王‘自己干掉’,这就不说什么了,其余成年了的子女,性格有恣睢些的,手里若沾了人命,都很少能活着走下诉苦大会的审判台,那些佃户盯着呢,其中个别被折磨得特别狠,遭遇还特别惨的,上去了手足并用,一张嘴都是往喉管咬,真有把人活活咬死了的!这些佃户可不管你们这些王孙公子知不知道皇庄里的事情,反正是一家子,都是蜀王名下的皇庄,那就赔我们一家人的命来!
正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有了这些不要命的苦秧子,锦官城里的舆论风气,立刻就有了极大的转变,之前还为蜀王一家的下场惋惜感叹的市民,如今则是走了另一个极端,恨不得把家养的母鸡不下蛋都怪罪在王府身上,很多人都叫着要把蜀王诛九族——虽然蜀王的九族关联非常广大,甚至连京城都囊括在内,但反正,他们是还想把这股审判、处刑的风气再往外扩大化的,要知道,现在死的还只是蜀王的嫡子,他本人尚在,还有不少庶子,包括上几代分家出去的宗室,也还是不小的数量,民间的意见,是希望蜀王能最后再死,亲眼看见自己的这一支宗室被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才算解气呢!
离奇的是,镇守太监王至孝居然还很支持‘诛九族’论调,这位虽然是皇帝的心腹,但或许正因为是心腹,才知道皇帝最在意什么——喊一喊诛九族,算得了什么?好处能稳稳的拿到手,这才是关键呀,这些宗室血脉,留着做什么?回京了让皇家供养?还是让他们来声张对蜀王遗产的权利?
更不说,虽然对外都说是蜀王发狂伤人,可事情的真相明摆着的,多少人亲历,这蜀王府基本上就是被王至孝上蹿下跳地灭了满门,世子是他一枪打死的——布政使都是反对他的计划,被他威胁着要崩了脑袋……虽然最后这布政使是刘雯杀的,但其实也就只差一个直接动手的把柄而已,王至孝又不傻,他自然要把这些人都摁到泥里,绝不会给他们再翻腾起来的机会了。
庶子、支脉可以不死,但必须去劳改!去服刑!如延平郡王府故事!这个敏朝的太监,比买地的官吏还会引经据典,运用道统里的理论为自己撑腰,至于蜀王,他的意见则是‘遵民情’——这是真的豁出去了,要把各地藩王都往死里得罪,因为按照如今锦官城的民情和民议,一旦顺从民意,蜀王可能还不是被简单地处死了事,大家是想把他‘点天灯、熬人油’的,这是大江上游的土匪常见的酷刑,把人做成灯芯,淋油点燃,活活烧死之后,还要把一身肥肉熬出油脂来,做成人油蜡烛,可以说是挫骨扬灰,残忍至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