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章 不同(1 / 2)

应天书院。

“和外界差不多。”

范仲淹坦言道:“毕竟,观政制度事关每一个有志于仕途的生员,赞同者有之,非议者亦有之。”

其实,这番话说了等于是白说。

由此可见,范仲淹本人并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做讨论。

但郑戬却不是这么想的。

“唉。”

只见他微微一叹:“观政确实有益于国事,可时间未免太长了一点。”

“两年啊,人生又有多少个两年?”

郑戬的感概的确是发自内心的,两年时间,乍一听好像不多,可对于那些年过三十的新科进士而言。

两年时间,可不算短。

如果是双亲俱在的,还得算是丁忧的时间。

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如果父母丧期没有重合,也就意味着占用六年时间。

六年,再加上两年的观政,足足八年时间!

八年,可不短了。

若是‘倒霉’一点的官员,三十来岁及第,两年观政,再碰上父母之丧,待到他丧期结束入仕,只怕已经四十岁了。

半截身子都入了土。

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另外,别忘了选人改官的难度。

也许就因为缺少了这两年,以致于入仕者一辈子都在选人阶段沉浮。

站在郑戬这样‘高龄’考生的角度,观政制度,很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课稻草。

谁也不知道,两年时间会演变成什么样。

另一边,眼看郑戬一副长吁短叹的模样,考虑到两人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连襟,范仲淹心中难免有些不忍。

思虑片刻后,范仲淹安慰道。

“天休兄,对于此事,不妨再等一等,也许,事情会发生变化。”

听到这话,郑戬顿时心中一振,面带希冀的看向范仲淹。

“希文兄,莫非你听到了什么风声?”

在旁人眼中,范仲淹可是天子面前的大红人,他这边或许有什么小道消息,也不一定。

刚刚郑戬特地提及此事,未尝没有试探的心思。

“那倒没有。”

范仲淹摇头道:“此事,我知道的并不比你多,也不比你早,变数的事,只是我的个人推测。”

“哦。”

闻言,郑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显然,他误会了。

范仲淹也看出了这一点,不过,他并没有解释。

一个人一旦认准了某件事情,想要改变对方的认识,是一件很难的事。

与其浪费口舌,平添‘误会’,不如就让这个美妙的误会继续持续下去。

事实上范仲淹没有听到任何风声,虽然李杰很重视他,但现在的范仲淹还在发育期。

提前让范仲淹介入中枢的政争,不是帮助他,而是害他。

不可揠苗助长。

正如范仲淹所言,这确实是他的个人猜测,而且他坚信,朝廷定然不会随便推行这项制度。

因为他相信官家。

以官家的才略,绝不会想一出是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