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时代潮头(1 / 2)

第23章时代潮头

1982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元旦当天,官方刊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多重责任制,如包产到户、小段包工、联产到劳等等,都是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二月。

电影《少林寺》在内地公映,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神话。

乌义县这边同样是观影如潮,李莲杰成了全国闻名的武打巨星。

这一年,全国人口正式破十亿。

同样还是这一年,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与78届大学生,在同一年毕业。

陈大光、巧姑、陈光荣等第一批考上大学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乡。

只有少数几个留在了上学的地方。

像陈小飞,他就留在了燕京,他准备留在燕京发展,走仕途。

选择这条路,燕京的起点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级嘛。

那里机会也会更多。

对于那些没有回来的大学生,陈家村内部并没有什么议论。

考大学是为了啥?

成为城里人!

当干部!

反倒是回来的这批人,关起门来,没少被家里人说。

糊涂啊。

大城市多好啊,留在那里,说出去多有面子。

回到乌义这个小地方,能有什么发展前途?

但,他们还是回来了。

这批人回来,最高兴的肯定是乌义县县委班子。

来得好啊。

这年头的大学生,真的是捧在手心的天之骄子,县委、市委,全部都很重视这批归乡的大学生。

然后。

他们迅速入职,开始跟着杨春收一起筹备小百货市场。

从80年开始,政策逐渐松绑。

两年过去,从事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但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些从事小商品交易的个体户,没有固定的场所。

全是打游击。

过去这两年,一直有呼声,想让县委批地,专门搭建一个小商品交易集市。

此前,县委班子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担心政策还会再变。

直到今年,看到上面的一系列动作,然后再李杰和杨春收的建议下,县委班子终于下定决心。

建!

日用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等等都被划归到百货市场的范畴之内。

县里批地拨款,建一个800个摊位的小商品交易市场。

不过,这年头的政府也没钱,只能搭那种露天的交易市场。

由县工商所进行管理。

巧姑、陈大山等人,兵分两路,一路在工商所,还有一批人在陈家村纺织厂工作。

是的。

陈家村已经从专门的袜子工厂,变成了一家纺织厂。

当然,主业还是以生产袜子为主。

陈家村生产的袜子,质量好,价格实惠,很受当地百姓青睐,那些走南闯北的个体户也会从陈家村进货。

不过。

这些都不是陈家村的主要营收。

真正赚钱的是外汇出口。

第一笔外汇订单是陈小飞拉来的,他学英文的时候,经常去各种英语角,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外国留学生。

对方家里是做生意的。

然后,他就带着汤姆来了一趟陈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