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投入,效益更高。
这才是国内基础科学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其他什么学阀、体制之类的原因,都是次要因素。
“以上就是全部。”
“谢谢大家。”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连绵不绝的掌声。
交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果发现点什么就死死地捂在怀里,人类哪有现在的进步。
当然。
真正事关国运,即刻见效的好东西,肯定要捂在怀里。
就像可控核聚变。
那东西,谁要是有突破,绝对不会分享出来。
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是下一个时代的王!
可控核聚变,也是李杰这一世的终极目标,花个二三十年,把这玩意肝出来。
二三十年,看着很长,其实已经很快很快了。
因为可控核聚变的前置科技链太长,太长。
哪怕知道原理,想要搓出来,也需要十几年的功夫,考虑到影响,这个时间需要适当的拉长了一点。
2035年,那是李杰给自己定下的时间点。
35年,完成实验室阶段。
40年,正式进入军用、民生领域。
报告会结束,李杰第一时间被央视的记者堵住了。
对比上次,这一次的采访规格明显高了很多,而且很有可能登上早间新闻、国际新闻之类的栏目。
联播?
那还不够。
拿到菲尔兹奖的话,应该能上联播露露脸。
“……”
一阵简短的客套之后,记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您在群论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发现这一突破点的?”
“其实是一次很偶然的意外,那天吃饭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段灵感。”
“今天稍后的一场报告会,本届菲尔兹奖得主陶喆轩,临时更改了报告内容,他的新题目是【冰雹猜想】,其中引用了您提出的数学工具。
您怎么看待这场报告会?”
显然,这个问题是用来‘抬升’逼格的。
菲尔兹奖得主都在用华夏数学家开创的工具,这说明什么?
说明‘张东升’的研究在国际上有着绝对的领先。
“陶喆轩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数学家,他的那篇论文我看了,几乎可以提前宣布,冰雹猜想已经被他攻克。
稍后的报告会,我很期待。”
其实,前天看到那篇论文时,李杰稍微有那么一点意外。
没想到先开花的竟然是抽象代数领域。
他以为会是素数方面先出成果。
不过。
不论是抽代,还是素数,亦或者是群论方面,只要跟他提出的工具有关,他都会是受益者。
这座金矿是他发现,并提前收入囊中的‘财产’,后续的数学家们,想要发掘这座金矿,他完全不会拒绝。
但每一位淘金者都要给他交税。
他们的每一份成果,功劳簿上都有他的一笔。
这就是开派祖师的魅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