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印度与美国关系的制约因素(2 / 2)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3380 字 2个月前

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的防务合作往往只是空口白话,并没有给到实质性的帮助,这很有可能会让印度最终无法获取所有的技术支持。所以说,印度跟美国在经济贸易以及国防军事等传统领域内的合作已经步入了“瓶颈阶段”,而且双方在关键技术以及新兴科技领域里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就遇到了重重阻碍。

第三点,区域合作中的利益难以平衡。印度对于美国不断加强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感到非常不满,强烈要求美国能够正视印度的安全问题,避免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军用物资最后被用来对抗印度,甚至还要求在跟美国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当中谴责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行径。

由于阿富汗问题羁绊及巴基斯坦地区影响力,美国南亚战略无法全面倒向印度,仍将在印巴之间保持微妙平衡。在印巴持续对抗背景下,美国南亚政策呈现“技术性”摇摆,对巴基斯坦释放的任何善意都会引起印度的不满与质疑,侵蚀美印脆弱的战略互信。

不仅如此,印度也对美国过多地干涉尼泊尔、马尔代夫、孟加拉国这些南亚小国表示警惕,希望美国在发展同以上国家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全面考虑到印度的安全利益。

基于这种情况,印度一直以来都将南亚地区视为自身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于美国进一步提升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持有明显的消极态度。可以预见的是,两国在南亚地区合作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将会长期存在。

第四点,国际舞台上的立场难以达成一致。

美国试图实现单极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目标,然而,印度则追求多极化格局。尤其是印度为了争取成为“全球领导性大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例如努力挤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以及发展与中俄等大国的关系等等。

印度是多极化世界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欢迎和争取的力量,印度崛起的外部环境较为有利。印度更应抓住当下中美博弈时机,在落后于中国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全球大国之列。随着其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不断壮大,其也可能面临“守成大国”美国的施压与遏制。考虑到印度的体量,印度将会是世界多极格局中有能力向美国发起挑战的角色,这就更加坚定印度保持“战略自主”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举措都显示出印度与美国之间在全球治理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分歧。由于印度和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目标迥异——一方追求多极化,而另一方则试图维持单极霸权——这就注定了两国虽然可能会相互借助对方的力量,但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做到“同频共振”。

印度与美国关系发展的四个制约因素

二零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这三天时间里,印度总理莫迪高调访问了美国,并且受到了美方高规格的接待。不仅如此,他还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并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两国在战略、国防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达成了整整五十八项共识。莫迪此次出访更多注重的是形式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印度有策略地向美国靠拢,这样一来,印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进入到一个“蜜月期”。

然而,如果从长远来看,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矛盾,所以想要形成紧密盟友关系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堵点”:

首先,实现深度战略协调具有较大难度。美国一直试图与印度建立“战略捆绑”关系,希望把印度塑造成像日本、韩国那样的战略盟友。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战略自主”,他们的首位总理尼赫鲁曾经倡导过不结盟运动,并明确表示“印度不会成为傀儡,更不会成为任何势力的走狗或帮凶”。

同样中美博弈使印度面临崛起机遇,印度可以通过巧妙运作,提升影响力,实现“领导大国”战略目标。因而,印度一直是美国构建“四国同盟”中的薄弱一环。就“印太战略”来看,印度官方的最初表述与美日澳不同,并表示“印太地区”不应被视为一种战略,或是一个有限成员的俱乐部。,现任总理莫迪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宣传“战略自主”这一外交理念。

特别是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后,尽管美国及其盟友不断施压并试图拉拢印度,但印度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并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印度继续发展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访问期间也并未跟随美国的步伐对俄罗斯进行公开谴责。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印度和美国的战略选择都大相径庭,两国实现深度战略协调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次,在传统领域的合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印度和美国在经济领域,如环境和劳工等方面的标准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双方一直未能达成双边经贸协定。此外,印度也并未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下的贸易谈判。早在 2014 年,两国就曾经设定了将贸易规模扩大至 5000 亿美元的目标,然而到了 2022 年,实际贸易额仅仅达到了 1900 亿美元,还不到目标的 40%。

在产业链方面,尽管美国政府表示支持全球供应链从中国迁往印度,但经济因素是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根本,涉及知识、资本、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等因素,企业主要从经济成本和效率方面统筹运作。当前,印度结构性经济改革阻力重重,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构成的营商环境未根本改善,但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反而加剧。

2020年,莫迪政府欲出台农业改革法案,引发全国范围农民抗议活动,不得不叫停搁置。转至印度的苹果代工厂遭暴力打砸,暴露出印度制造业在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顽疾弊端。未来,拜登和莫迪的经济政策更趋保守,“美国优先”与“印度制造”之间摩擦预期增多,美印贸易分歧可能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的防务合作往往只是空口白话,并没有给到实质性的帮助,这很有可能会让印度最终无法获取所有的技术支持。所以说,印度跟美国在经济贸易以及国防军事等传统领域内的合作已经步入了“瓶颈阶段”,而且双方在关键技术以及新兴科技领域里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就遇到了重重阻碍。

第三点,区域合作中的利益难以平衡。印度对于美国不断加强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感到非常不满,强烈要求美国能够正视印度的安全问题,避免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军用物资最后被用来对抗印度,甚至还要求在跟美国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当中谴责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行径。

由于阿富汗问题羁绊及巴基斯坦地区影响力,美国南亚战略无法全面倒向印度,仍将在印巴之间保持微妙平衡。在印巴持续对抗背景下,美国南亚政策呈现“技术性”摇摆,对巴基斯坦释放的任何善意都会引起印度的不满与质疑,侵蚀美印脆弱的战略互信。

不仅如此,印度也对美国过多地干涉尼泊尔、马尔代夫、孟加拉国这些南亚小国表示警惕,希望美国在发展同以上国家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全面考虑到印度的安全利益。

基于这种情况,印度一直以来都将南亚地区视为自身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于美国进一步提升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持有明显的消极态度。可以预见的是,两国在南亚地区合作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将会长期存在。

第四点,国际舞台上的立场难以达成一致。

美国试图实现单极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目标,然而,印度则追求多极化格局。尤其是印度为了争取成为“全球领导性大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例如努力挤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以及发展与中俄等大国的关系等等。

印度是多极化世界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欢迎和争取的力量,印度崛起的外部环境较为有利。印度更应抓住当下中美博弈时机,在落后于中国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全球大国之列。随着其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不断壮大,其也可能面临“守成大国”美国的施压与遏制。考虑到印度的体量,印度将会是世界多极格局中有能力向美国发起挑战的角色,这就更加坚定印度保持“战略自主”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举措都显示出印度与美国之间在全球治理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分歧。由于印度和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目标迥异——一方追求多极化,而另一方则试图维持单极霸权——这就注定了两国虽然可能会相互借助对方的力量,但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做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