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王守仁!王守仁!(万字章)(1 / 2)

弘治十二年金榜的二甲第六是王守仁。

殿试一甲只有三人,二甲第六,即全国第九。

这是一个相当牛逼的殿试名次。

按照正常情况,二甲第六只要长得别对不起观众,就能进入翰林院,成为“内阁储备干部”——庶吉士。

但王守仁遇到了一个问题。

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他的亲爹王华。

老子当儿子的顶头上司,定然有非议。王家世代书香门第,极看重名声。

弘治帝很为王华父子着想。于是命王守仁观政工部。

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开启了他堪称传奇的仕途生涯。

琼林宴后,王家自然要大摆宴席,庆贺王守仁入仕。

其实,他爹王华心里有一丝遗憾:唉,我不是翰林院掌院就好了,我儿就能成为庶吉士。

这下好,弄了个不咸不淡的观政进士,还是工部的观政。以后最多当到六部尚书,不可能入阁。

王守仁却不这样想。他厌恶去翰林院里当个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的酸学究。

能够去工部学习实务,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在他看来比当翰林官强多了。

大部分的读书人十年寒窗,醉心科举,是为了升官发财,功名利禄滚滚来。

王守仁属于极少部分的那一拨人。科举是为了心中理想:学以致用,造福黎民众生。

且说学士府中大排筵宴。

老子是状元,儿子是二甲第六。这足够在士林传为美谈了。

曾跟王华在翰林院当过同僚的两位阁员,李东阳、谢迁亲自到贺。

阁员都来了,文官自然也来了一大群。

开宴之前,学士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锦衣卫常屠夫。

本来热闹的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一众文官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常风身上。

自那日早朝,常风痛斥张弘至,第二日,张弘至兄弟死于诏狱。文官们便将常风视作了敌人。

他们对常风是又恨又惧。

文官们甚至私下将常风蔑称为“万通第二”。

常风毫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径直走向了好友王守仁。他的身后跟着几个人。抬着一个小箱子。

王守仁拱手:“常兄。”

常风开起了玩笑:“守仁老弟。可惜了啊,三年后的春闱没人陪我进贡院了。”

“说不准我屡试不第。到时候给会试出题的,是我当年的文友王守仁。”

一众文官窃窃私语:“王学士家的公子跟锦衣卫的常屠有交情?”

“呵,以前只知道王公子有他父亲当靠山。没想到,他在锦衣卫也有靠山。”

常风指了指后面的箱子:“守仁老弟金榜题名。我没什么好送的,随便准备了点东西。”

常风的跟班,副千户张采将箱子打开。箱子之中,竟是六个银光闪闪的锅盔。

王守仁惊讶:“常兄,这是?”

常风答:“成化二十二年的秋末,咱们因六个锅盔结缘。”

“这一科你又恰好是二甲第六。我就让人打了这六个银锅盔贺你。”

六个银锅盔,看上去每个总有五十两重。大概三百两银子。

王守仁笑道:“我若收了你的礼,便又欠你六个锅盔了。”

常风握住了王守仁的手,情真意切的说:“愿你步入官场,做王恕、马文升、王越那样公忠体国、爱护百姓的能臣、名臣、贤臣。”

随后常风附到王守仁耳边,压低声音说:“不要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狗官。”

王守仁正色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仁所愿也,今生志不变。”

这是一个很重的承诺。

王守仁会用自己的一生兑现这个承诺。

锦衣屠夫属于氛围破坏者。有他在,这场贺宴气氛压抑的很。

宴席罢,王守仁跟常风来到学士府的后花园夜谈。

王守仁道:“常兄,我打算给皇上递一道奏疏。”

常风问:“哦?关于治河的?”

王守仁是在工部观政,学办水务。

王守仁摇摇头:“是关于兵事,如何安定西北。”

常风苦笑一声:“我的王老弟,你快别没事找事了!”

“十年前你还只是个举人的时候,就偷你爹的官服穿着,到皇宫东中门扔下了一封奏本。”

“那奏本简直让满朝文武笑掉大牙。幸亏皇上宽仁,没有追究。还劝勉你好好读书。”

弘治二年时,王守仁曾越礼上折。

折子的内容也是有关兵事。

他建议弘治帝以儒家之学教化穷苦百姓。穷老百姓要是人人克己复礼了,就不会出现民变。

他还建议弘治帝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化北虏仁义礼智信。北虏若得圣人教化,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王守仁微笑着说:“常兄,我已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放心,这次上折言事,我不会再酸腐幼稚。”

常风却道:“你刚入仕途,还不懂朝廷的险恶啊。”

“朝廷里有一群以挑别人毛病、参劾人为乐的王八蛋。”

“你是工部的观政。隔着部奏兵部的事,本身就犯忌。”

“不管你的奏本是否合理,那帮王八蛋都会从鸡蛋里挑骨头。”

王守仁笑而不语。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

三日之后,御门早朝。

弘治帝道:“诸卿,一位新科观政进士给朕上了一道奏折。”

观政进士是没有资格参加御门早朝的。王守仁此刻并不在奉天门前广庭。

常风知道,皇上口中的那位观政进士十有八九是王守仁。

他为王守仁捏了一把汗。

弘治帝看了萧敬一眼。

萧敬拿出一封奏疏。念出了奏疏名:“《臣工部观政进士王守仁直言安西北边务策》。”

一名御史当即蹦了出来:“皇上,王守仁狂妄!一个工部的观政,刚入金榜不过五天。就敢大言不惭什么安西北边务。”

“此等狂士,皇上应革除其官职。”

另一名给事中出班:“禀皇上。工部的官员奏兵部的事,属不安于本职。才做了几天官,就不安本职,实不配为官。应革职。”

这帮清流言官参人的原则是:官越大越要参;名声越大越要参。

要是翰林院掌院的儿子,刚入仕几天就被我参倒了。显得我多有本事啊!

弘治帝却道:“诸卿。你们还没听他的奏本,何必急着参劾他?”

随后弘治帝命萧敬当众诵读了王守仁的奏本。

王守仁的《安西北边务策》洋洋数千言,大致内容有八点。

第一,蓄才以备急。

把朝廷勋贵,公侯伯家的子弟们召集起来,教习武学。每年考核,给其中优越者两三人授予军职。

兵部左、右侍郎每年都要轮换去西北巡边。巡边的时候,带上考核优越者。让他们跟随学习军事。

这样一来,一旦西北有变,朝廷不至于因缺乏军事人才措不及手。

第二,舍短取长。

西北边将中不乏悍将。可是这些年,朝廷对西北边将过于严苛。

譬如大同卫的某位指挥使,因为写给兵部的文书格式不对,有不尊部堂之嫌,便被贬为闲差。

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因小过就轻易撤换边将。那些久在当地的老将熟悉地利。总强过被临时委派到西北的京营将领。

即便他们犯了小错,也应该让他们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第三,减京费以资边费。

京营各部,相互迎来送往,酒宴招待,耗费军费过甚。

兵部、户部核销军费,往往对京营十分宽松。对边军则份外严苛。

应该减少京营的靡费银两,资助给边军,换成实实在在的粮食、马匹、军械。

第四,屯田以给食。

西北三边之戍,不辍农耕,派遣使者前往边军,监督边军各部屯田。

这一条,用后世大白话说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五,行法以立威。即严肃军纪。

和平时期的小事,朝廷可以不管。一旦战时,边军将领若贻误战机,应立正军法。

第六,敷恩以激怒。

边军将士一旦阵亡,要好好抚恤烈士遗孤。教导遗孤们要为父辈报仇。

等遗孤们长大成人,收入边军之中。则可成为悍卒勇将。

第七,严守以乘弊。

婴城固守,先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寻找时机败敌。

要在西北增修军事堡垒,以堡垒为基地,各部之间相互策应。

第八,损小以全大。小的败仗不要追究。

萧敬用了两刻时辰,才念完了王守仁的奏章。

这就是著名的弘治十二年“守仁西北八策”。

这个策略,是二十八岁刚刚入仕、资历全无的王守仁提出的。但却被大明延用了很久。

一直到五十年后,一代名臣杨博负责西北军务,他那些造屯堡、兴军屯、造偏箱、修守备的戍边之法,还是脱胎于“守仁西北八策”。

萧敬念完奏折后,前广庭鸦雀无声。

马文升出班,正色道:“臣贺皇上!”

弘治帝笑问:“哦?因何?”

马文升答:“因皇上得了一位有王恕、王越之资的青年才俊!”

这是一句至高的评价。

王恕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带兵文官中的楷模。

王越更不必说了。成化朝第一名将,弘治朝直捣贺兰山。迄今为止,王越是大明唯二因军功封爵的文官。

马文升一语成谶。

大明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因军功封爵的文官,就是二十年后的王守仁。

兵部尚书刘大夏道:“禀皇上,若能对王守仁加以历练,他今后有做疆臣的潜质。”

常风的表演时间到。

常风出班,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呜呜呜。上天赐下王守仁这样的青年才俊,辅佐皇上。这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福报!”

“嗷嗷嗷!弘治盛世,人才辈出,国泰民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祖太宗在天有灵,亦会感到欣慰!嘤嘤嘤!”

想要在朝堂混的久,就要学会演戏。

一个合格的演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眼泪能说来就来。某些滴眼药水才能挤出几滴猫尿的演员,只能算是演技八流,流量一流。

弘治帝龙颜大悦:“上天赐给朕王守仁这样的人才,是大明列祖列宗保佑啊!”

“着兵部立即将王守仁所上《安西北军务策》付诸实施。”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御史言官们只得闭嘴。

他们不是不想鸡蛋里挑骨头。奈何这帮腐儒根本不懂什么边塞军务,想挑骨头也不知从何下手。

聒噪参人他们懂,安邦定国他们不懂。

弘治帝问掌管吏部的马文升:“兵部主事可有缺员?”

王守仁资历太浅。弘治帝再看重他,至多也只能免了他的观政期,直授主事。这已经是破格的恩荣了。

六部的官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马文升有些无奈:“禀皇上,兵部主事无缺员。”

弘治帝追问:“哪部主事有缺员?”

马文升答:“只有刑部尚缺北直隶清吏司主事一员。”

弘治帝道:“嗯,拟旨,除去新科进士王守仁观政期。实授刑部主事。兵部若有缺员,则调其往兵部任职。”

常风不失时机的嚎了一嗓子:“皇上英明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群臣只能跟着高呼万岁。

常风如今是越来越能理解万岁阁老万安了。

屠龙者,终成恶龙。

早朝过后,王守仁一时之间成了官场中的明日之星。志得意满的去了刑部赴任。

常风真心为王守仁感到高兴。

有个人最近很不高兴。这人就是新任刑部尚书闵珪。

弘治八年李广案发时,闵珪还是左都御史。他去找常风索要李广的书信,借以兴起大案,为手下言官谋升迁。

常风却敷衍他,谎称书信已经被烧了。

自那时起,闵珪就跟常风结下了梁子。

今年闵珪调任刑部正堂。他发现,刑部被锦衣卫压得死死的。

锦衣卫是个集缉捕、关押、审讯、定刑、行刑于一体的强力部门。

很多原本属于刑部的案子,锦衣卫说抢走就抢走。

很多属于刑部的案犯,锦衣卫说提人就提人。

刑部的各级属官,嘴上说跟锦衣卫不共戴天,实际上却怕锦衣卫怕的要死。根本不敢和锦衣卫争权。

闵珪心道:长此以往,朝廷还要刑部做什么?要三法司做什么?直接撤销三法司,讼狱咸经锦衣卫就是了。

这日,闵珪正在刑部大堂内看一份案卷,他问一旁的郎中:“大兴县的这件杀妻重案证据确凿啊,怎么还未定案?”

郎中面露惶恐之色:“啊,这案子已经转到锦衣卫那边去了。下官忘了抽出案卷,劳了部堂的神,着实该死。”

闵珪一头雾水:“怎么,锦衣卫现在连小民百姓杀妻这种事儿也管了?”

郎中答:“禀部堂。那凶手被捉之时,打喊了一声‘当官的都是王八蛋,皇上也是王八蛋’。”

“锦衣卫说那人污辱圣上,杀人案变成了谋反案。就接过去了。”

闵珪一拍公案:“锦衣卫也太霸道了些吧!案子是咱刑部的督捕司查清的。人也是督捕司抓的。”

“锦衣卫上来就摘桃子?案子转过去,功劳就成了他们的。”

郎中道:“部堂,您初掌刑部,有些事儿您不晓得。锦衣卫一贯如此霸道。”

“咱刑部,几乎成了给锦衣卫打杂的。”

闵珪面露愠色,心道: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第一把火不烧刑部,得烧锦衣卫!

无巧不成书。

督捕司郎中燕晓柳进了大堂:“闵部堂,我们督捕司刚接手一桩盗案,案值一百两。抓了几个人。”

闵珪眉头一皱:“这等小案子也值得你禀报秋官?”

刑部尚书别称“秋官”,这是闵珪的自称。

燕晓柳附到闵珪耳边:“闵部堂,此案涉及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总旗”

锦衣卫左同知大堂。

千户巴沙来到了常风面前。

九夫人的土家族人,多年前被常风招揽到了锦衣卫。先从无员额的耳目做起,后来常风给他们解决了员额问题。

这批土家人,是常风心腹中的心腹。

巴沙见到常风,噗通就跪下了。

常风正在看书,头也不抬的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没外人的时候不必如此多礼。”

“按亲戚关系,我还得喊你一声大舅哥呢。哪有大舅哥整天跪妹夫的。”

巴沙没有说话,也没有起身。

常风放下书,凝视着巴沙。

只见巴沙一脸如丧考妣的表情,想必是摊上事儿了。

常风问:“出什么事儿了?牵扯人命了?办案的时候误杀了哪家勋贵高官的子弟?”

巴沙重重给常风磕了个头,答:“那倒没有。”

常风道:“没出人命就不算事。说吧,到底怎么了?”

巴沙道:“常爷,我该死,我没教好我侄子啊!”

巴沙竹筒倒豆子,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

巴沙有个侄子,今年三十岁,名叫雍尼。这小子从十几岁起,就跟着九夫人倒腾赃物,很是机灵。

后来九夫人成了常风的榻上美妾,土家族人跟着鸡犬升天。

雍尼也成了有员额的锦衣卫。靠着亲叔叔巴沙的照应,今年高升了总旗。

常风再三交代:你们这帮土家汉子成了皇上的亲军缇骑,今后不要再碰销赃生意。不要辱没了缇骑身份。

奈何雍尼最近几个月沉迷于赌博,输了不少银子,欠了卫中袍泽不少债。

他又不敢把事情告诉叔叔巴沙。就重操旧业,下差之后倒腾点来钱快的销赃生意。

刚做了两回,第三回便失了手,交易时被刑部督捕司的人抓了现行。

常风听了巴沙的讲述,气得破口大骂:“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再碰那腌臜生意!”

“缺银子可以跟我要!都是亲戚套着亲戚,我能不给你们嘛?”

“这下好,被刑部的人抓了,丢人丢到了姥姥家!”

巴沙忙不迭的磕头:“常爷,我错了。我没管教好雍尼。”

常风怒道:“都做到总旗的人了。再升两级就能穿飞鱼,配绣春了。还做这等腌臜买卖。雍尼的脑袋里是进了屎嘛?”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这回我得好好惩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