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常风,连升三级(五千字章)(1 / 2)

宁静的初夏夜。内官、厂卫层面的权力更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刘瑾离开钱能外宅,来到了常府。

五十七岁的刘瑾见到四十岁的常风,倒头就跪,跪下就“梆梆梆”磕头。

常风大惊失色:“你这是做什么?”

刘瑾带着哭腔说:“小叔叔,我对不起你!皇上让我推荐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选,我推荐了钱宁。”

常风听到这话先是怅然若失,而后如释重负。

刘瑾继续哭诉:“小叔叔。我这全是为了你好。我这些年一直在读书识字看史书。”

“洪武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被太祖当成刀,灭了胡惟庸。随后被杀。”

“第二任指挥使蒋瓛,亦被太祖当成刀,灭了蓝玉,随后被杀。锦衣卫也被撤销。”

“太宗即位,恢复锦衣卫,任用纪纲为指挥使。以纪纲为刀,打压靖难、降臣两派。解缙死于纪纲之手后,太宗爷毫不犹豫的杀死纪纲。”

“小叔叔,不是老侄子在您面前吊书袋。实在是历任锦衣卫指挥使鲜有人能善终啊!”

“我是为了您好,才举荐了钱宁。”

刘瑾很会做戏。他不想让常风当指挥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常风资历太高,八虎不好掌控。

常风对刘瑾的想法洞若观火,只不过不想说破。再加上他本来也不愿当三煞位不得好死的指挥使。

常风搀扶起了刘瑾,就坡下驴:“我正要找你说这事儿呢。指挥使的椅子是凶险的三煞位,我不想坐。”

“来啊,快给刘公公上茶。”

刘瑾道:“小叔叔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体谅老侄子的苦心。”

常风笑道:“跟命比,官位轻如鸿毛。我还想借皇上吉言,活上一百零五岁呢。”

刘瑾喝了口茶:“说了坏消息,还有一个好消息。明日早朝,皇上会赐您右都督衔,职武官正一品!”

“今后啊,您将以右都督职衔专管北镇抚司事务。”

“钱宁是您一手带出来的。是您的心腹,今后还不是听您差遣?只要您活在世上一天,别管指挥使是谁,锦衣卫都姓常。”

常风听了这话颇感意外。

右都督虽已是虚衔。但非功勋卓著的武将或勋贵公爵不封。毕竟是正一品啊。

常风有自知之明。他不是统兵打仗的功勋武将。这样的封赏太出格了,他感觉自己不配。

常风道:“右都督太过了吧?”

刘瑾却道:“哪里过了?小叔叔实至名归。”

常风问:“指挥使之外的人事,你也有自己的考量吧?”

刘瑾侃侃而谈:“钱宁当指挥使,您以右都督身份监管北司。左同知的位置空了出来。”

“我拟定了一份升任名单。王妙心升左同知,兼任南镇抚使。石文义升右同知。张采升左佥事。您的义子尤敬武升右佥事兼北镇抚使。”

“不知小叔叔对我的安排可否满意?”

常风道:“敬武升得太快了吧?自弘治十五年他入卫以来,未立过什么了不得的大功。一下升了佥事,还兼北镇抚使。一来他能力恐怕不能承担。二来袍泽们会不服。”

刘瑾摇头:“我的小叔叔,屁股决定脑袋!到了那个位置,自然能磨砺出该有的能力!”

“至于说不服。以您在锦衣卫中的威望,谁会对您的义子不服?”

“再说了,敬武是尤天爵的儿子。殉国忠烈之后配得上这个位置!”

常风思索片刻后点点头:“成。如今厂卫是你刘瑾管。你的安排,我赞成就是。”

刘瑾笑道:“错啦。我向皇上推荐了谷大用做东厂督公。厂卫以后是谷大用管。”

常风凝视着刘瑾,随后倒吸一口凉气:“你打算重设西厂,监管东厂、锦衣卫?”

常风太了解刘瑾了。

打个不太下饭的比方。刘瑾一撅屁股,常风就知道他要拉屎还是放屁。甚至知道他拉的屎是橘子味儿还是桃子味儿的。

刘瑾用一种恐惧的目光看向常风。他从未跟任何人吐露过重设西厂的念头。常风竟能猜出?

刘瑾正色道:“知我者,小叔叔也。”

常风意味深长个的说:“别看皇上登基后,文官们依旧蹦跶得欢。你我心知肚明,用不了半年,他们就得哭。”

“我劝你一句,待文官失势后,你不要学汪直。你没汪直那个本事。”

常风说的是肺腑之言。汪直虽然有着内宦的通病,爱耍阴谋诡计,狠辣,小心眼,贪财。但汪直文有理政之才,武有军事天赋。

人家是典型的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刘瑾则不同,他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本事。

刘瑾笑道:“小叔叔说的是。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怎么敢学汪公公。”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

司礼监掌印萧敬正在伺候正德帝更衣。

萧敬道:“皇上,老奴已经七十有一。老眼昏花,手脚也不灵了。老奴想辞去司礼监掌印一职。”

正德帝却道:“不成!若朕刚登基就把伺候先皇多年的司礼监掌印换了,天下人岂不觉得朕薄恩寡义?”

“再说了,朕是你看着长大的。朕舍不得你走。”

“这样吧。今后你以后还是当掌印,司礼监的事情忙不过来,就交给刘瑾替你办。”

正德帝的暗示很明显了:老萧,以后掌印官帽还是你戴着。权力你交给刘瑾。

萧敬拱手:“臣领旨,谢恩!”

一夜功夫,内官的权力完成了平稳的更迭。

用后世的话说,萧敬、钱能退居二线。内官权力,被以刘瑾为代表的八虎所掌控。

翌日早朝。

正德帝打着哈欠,坐上了龙椅。

刘瑾代替萧敬,高喊了一声“议”!

不出意外,今日早朝弘治帝将封常风为右都督。常风内心颇为期待。晋身都督,被人尊称为“某帅”是大明所有武人的追求。

万万没想到,早朝一开始,文官集团竟发动了对宦官集团的无耻偷袭。

内阁首辅刘健出班,正色道:“禀皇上,先皇时就有郊祀驾出,从阉过多的弊病。皇上初登大宝,要祭太社、耕籍田、幸太学。”

“出巡时本就随从过多。如果再带那么多内宦,不成体统。”

“正统年间,内宦定额为区区两万人。到了而今,宫中却养了十万内宦。顶的上十二团营的人数。”

“皇上应下旨司礼监,依照正统旧制定额,逐步裁减宫中内宦数量。第一年先裁一万,明年裁两万。五年之内,裁去八万内宦。”

“这样一来,国库每年可以省出百万石粮米,用来造福黎民。”

李东阳、谢迁、部院大臣们纷纷蹦出来,痛陈内宦人数过多的弊病。请求缩减宦官规模。

原来是有备而来!

刘瑾、张永、谷大用等人脸都绿了。

武将最恨裁军,内宦最恨裁员。

常风心道:文官和内宦的争斗,自今日起就摆上了台面。皇上应该会护着内宦。

万万没想到,朱厚照竟高声道:“三位辅臣所言极是!宫里养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每年要吃掉多少国帑啊!”

“需知,国帑一丝一毫皆是民脂民膏!这个建议太好了!刘瑾!”

刘瑾跪倒:“老奴在。”

正德帝道:“给你半年时间,拟定好裁撤名单。半年之后,哦,也就是正德元年正月,开始按名单裁内宦。依着朕看,五年太久。一年之内,要裁去八万内宦。”

史书载“弘治十八年,大学士刘健请裁宫中阉人,帝嘉纳其言。”

皇帝都发话了,刘瑾只得叩首:“老奴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