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时代在进步,冷接底(2 / 2)

所以,这个应该是冷接。”

图乾一边拉出手电一边道,“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现在接底都是冷接了。

用精密车床,将结合部位切削到合适的尺寸。

冷接更加隐蔽,痕迹更微小,但还做不到天衣无缝。

冷接撞底的缝隙也还是能看到。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而且,这些造假的人,往往做贼心虚,会在那已经很细微的缝隙上涂上污物或者胶。

这个蒜头瓶,做的其实就不太好,胶非常明显,你看……”

图乾用小刀刮,果然轻松地刮下胶来,底上的撞底缝隙也露出来了。

“李曼,你过来,近一点拍。”

李曼拍完,图乾放下刀,继续讲课,

“行了,接底的手段咱们说完了,咱们来说说这个底。

我先定个调,这是一个元朝的碗底。

为什么呢?

元朝瓷器碗底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底足不上釉。

这个底就是这样,当然这一点也并不绝对,那时候还是会有少数瓷器,涂了一层稀薄到几乎看不到颜色的釉的。

这可能是因为元朝时,沿续了游牧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瓷器多放在地上,底部釉面磨损消耗大。所以干脆不上釉了。

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瓷器的体积比较大,胎釉也厚实,底足上釉的话,工序会很繁杂,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便省去了底足上釉的步骤。

第二个,就是有乳突现象。就是这个底的这种修足,底足中央留有凸起。他不修掉这个凸起,留着。

乳突在元代瓷器里非常流行,这也影响了后世一段时间,后世的民窑里也多见乳突现象。

但不同的是,元朝瓷器的胎体更厚实,而且足墙外撇。

第三就是存在不同斑点状色块。

这个原因有点多。可能是瓷器胚土因素,也可能是烧制时火候不均造成的。

形态主要有火石红斑、芝麻状斑点以及釉斑三类。

此外还有旋纹和窑红,这个在修坯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修没了。这个底也没有表现,以后咱们见到了再说。”

说完了正事,就该说私事了,图乾看向李曼,

“李曼,你回去跟你爷爷说,这个瓶子肯定是不值钱的。但这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