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釜底抽薪(2 / 2)

陈明接过横刀,大喜道,多谢将军!

孙逸说道,说吧,你送本将东西,有何求?

陈明道,离玉门关一千四百余里有一楼兰国,此国,国王贪得无厌,对秦人商队,课以重税!

孙逸想了想,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楼兰只有一万四千余人!

楼兰,是西汉出玉门关之后,相邻的第一个西域国家。根据《汉书 西域传》的记载:楼兰的都城在扞泥城(今新疆若羌县),有1570户,合计人口人,军队有2912人。

孙逸问道,楼兰国王叫什么,人口几何,甲士多少?

陈明道,国王姓金,叫金.依善得勒!

大概有三万户,不到二十万人,兵一万两千余,都城叫扞泥城!披甲之士不到三千,士卒约万人!

孙逸点了点头,毕竟楼兰在汉朝时应该非常虚弱,夹在匈奴和大汉之间,摇摆不定,料想也不是什么大国!

孙逸冷笑道,撮尔小国,不知天高地厚,你可愿为向导?

陈明,愿为大人驱使!

孙逸看着箱子里的玉器,玉佩,簪子,玉壁,挑出来,分好,又把手上扳指取下放入盒子道,扳指送给大王,这是送给太后,这是送给,王后,本将记得王后又给大王生下一个女儿,叫赢华是吧?

烈,道,是的!

孙逸拿起一个玉佩道,这个送给赢华!

烈道,太子送不送?

孙逸闻言,心情大恶,踢了烈一脚,没眼力劲的东西,太子不送!

烈揉了揉腿,心中暗道,如今谁不知道,孙逸嫡女妙锦是内定的太子妃,只不过没下诏罢了,不过好像主人对太子意见很大,烈,搞不懂,这是天大的好事,主人为何一点也不乐意?

孙逸心里十分不乐意,扶苏太特娘蠢了,监军数十年,居然被军中将领逼死,除了蒙恬没一个人支持他起兵的,蠢货一个!

孙逸越想越气,看着烈怒道,侍卫统领烈,言而无状,擅作主张,罚俸三月!

喏,烈,耷拉着脑袋!

秦王宫,大朝会,相邦吕不韦上书道,武安君孙莫愁上书,如今陇右战事已经结束,孙莫愁希望,蓝田大营俩万士卒返回关中,请太后和大王应允!

太后点头道,准!

吕不韦拱手道,遵命!

赵太后接着道,此事由长信侯主持!

嫪毐出列拜道,臣遵命!不过臣认为芈敢为副将已在陇右待了年余,不如让芈敢率军回咸阳,臣举荐宗室成员,先王兄弟赢庚为虎贲军副将!

赵太后曰,准!

吕不韦脸色难看,对一旁谏臣使了使眼色!

一位谏臣出列,臣,匡衡启奏太后,大王!

大王明年就二十二岁,应该行冠礼,不知道明年几月,大王加冠?

臣附议,呼啦一声,大殿内拜倒一片,只有嫪毐一系,还有宗室,没言语!

大殿外拜道一片!

嬴政皱了皱眉头,此事有些蹊跷!

赵姬赵太后脸色铁青!

嫪毐出列道,大王还年幼,不如缓缓?

大臣们理都不理,一个面首,就是长信侯又能如何?要是武安君孙逸在此,他们还有些忌惮,至于长信侯嫪毐,我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嫪毐脸色铁青,大臣们瞧不起他,心中暗怒!

赵太后,起身道,政儿年幼,不如暂缓俩年在行冠礼?

吕不韦大声道,秦制,男子二十二岁行冠礼!

殿里,殿外,一众大臣大声道,

秦制,男子二十二岁行冠礼!

众臣逼宫!

赵姬脸色铁青,起身道,此事以后再议,哀家累了,退朝,说完急匆匆的走了!

吕不韦满脸冷笑,跟我斗?真以为我当十几年相邦是吃干饭的?

吕不韦朝四周拱拱手,便退出大殿!

王剪眉头紧锁,吕不韦在逼宫,太后想让嫪毐代替吕不韦,吕不韦直接釜底抽薪,让太后还政,这时不管是哪个派系的官员,除了嫪毐一系,其他人都得谏言,让太后还政!

蔡泽,杨沫,等等一群人围着武安侯王剪!

王剪拱拱手道,我先面见大王,晚上去我府上坐坐,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回去之后赶紧上书,让太后确定大王明年加冠的时间!

众人拱手道,也好!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早晚都有这一天,众人都看嫪毐不爽,一个面首,告密封侯,我呸!

嬴政返回自己宫殿,眉头紧皱,这帮大臣不见得都希望他加冠亲政,无非是与太后斗罢了,众臣对于太后强行给嫪毐封侯,极度不满!

今天大朝会,大臣上奏太后,敲定明年大王加冠日期,大王一党,士气大振,喜笑颜开!

高,看到大王,拜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到处都是恭维声,嬴政面无表情,刚坐下!

殿门口侍卫大声道,禀大王,武安侯求见!

嬴政一愣,喧!

武安侯王剪进来拜道,臣王剪拜见大王!

嬴政道,免礼,坐,其他人出去!

喏,奴婢,内侍鱼贯而出!

王剪拱手道,如今文信侯,吕相邦已经把大王亲政,摆在明面上!

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臣回去后就会上书太后,请太后敲定大王加冠日期!

大王应该赶快去面见太后,说自己不着急,臣回去之后就会上书,请命去函谷关!

嬴政一愣,起身道,武安侯言之有理,寡人现在就去拜见母后,寡人不着急亲政!

嬴政急匆匆的跑向太后寝宫,心中暗怒,看似吕不韦希望大王亲政,其实是挑拨母子关系,母后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谁都可以急,唯独他不能着急,那样太伤母后的心了!

儿拜见阿母,嬴政说道!

赵姬喝口茶水道,怎么等不及了?

嬴政说道,阿母,儿倒是希望阿母继续主持政务,在阿母的主持下,大秦欣欣向荣,儿还年幼,还得多跟阿母学学!

相比处理政务,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