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群贤公议,皆曰:可征车船算緍并矿税,那……”刘彻站起来下令:“太常,去将擅权们传召到殿中来罢!”
太常窦彭祖立刻出列受命拜道:“诺!谨奉诏!”
在汉代,太常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
在所有九卿衙门之中,太常是最清贵,同时也是跟皇室关系最密切的九卿。
即使是号称天子管家的少府令以及刘氏宗族的族长宗正,也比不上太常跟老刘家的关系。
西汉末年,大文学家扬雄就曾经作赋称颂道:翼翼太常,实为宗伯,穆穆灵袛,寝庙奕奕。
因为,太常就是汉室帝陵的日常照看、修葺和维护者,同时,也是四时祭祀祖宗的大臣。
而皇帝的权柄和其法统的来源,来自于那些躺在陵寝之中的祖宗。
在某些方面来说,太常,就是皇帝意志在神性方面的体现。
遣太常为擅权的引导官和赞礼官。
这表达了刘彻这个天子,对擅权们的最大尊重和善意。
许多士大夫们看到这一幕,心里面,都有些不爽了!
‘平’这个字,在汉室有着特殊的地位。
汉室的最高法院兼司法解释机构叫廷尉,为什么会叫廷尉,而不是所谓的大理呢?
廷者,平也,治狱贵平,尉者以尉尉人也,在汉代凡掌贼及司察之职者,皆号以尉。尉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罚,以罪罚奸非。
在汉室,尤其是法律界跟思想界,要求公平,呼唤正义的声音非常强大。
上至皇帝,下至基层的吏员,都深受这种思潮影响。
譬如对待法律,汉初的统治者普遍认可和接受‘天下公共’的思想,什么叫天下公共?就是法律在制定,并且经过了朝臣一致表决后,就立刻具备了法律效用,在没有废除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更改它,这就是所谓的‘公谓之不私也’。
所以故廷尉张释之,才能屡屡用法律,制止了皇帝想凭借自己喜好断案的想法。
后来,武帝朝的廷尉杜周就很生动的跟人形容了汉室律法的结构问题,他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