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这京城顾端礼是再也不想去了,因此也连累得牛丽娘母子三人,只能同他一起留在大湾镇。
第六十一章
婆母去了京城,葛氏是第一回 当家,好在女儿的议亲流程有旧例可以参考,未来亲家也是善解人意的,磕磕绊绊的倒也没出什么差错,如今最令她揪心的却是田里的粮食减产。
大夏朝赋税并不高,经过几次调整后,朝廷规定的田税大约是二十税一,一年交两次,夏天麦子成熟的时候收一次,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再收一次。
人丁税才是大头,无论男女,只要长到十岁就要开始缴,到了五十五岁过后才结束。
风调雨顺的时候,哪怕是最贫瘠的土地,一亩最少也有一石的收成,像顾家那种沿河的肥沃良田,每年收三石稻谷也是常有的事。
按照朝廷二十税一的标准,二十亩地征收一亩的粮食,上等地一般按照两石二斗粮食的标准手收,下等地按照八斗的标准,新开的荒地、山间的坡地、养鱼的水塘等又是另外的算法。
但不管怎么算,若真的只按照朝廷规定的标准交税,那委实算不上多,百姓不说家家富足,但只要勤快辛苦一点,家有余粮还是容易办到的,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
新朝初立时,皇帝手里的宝刀还不曾放下,底下的人都提着脑袋办事,一个个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冒头,刚开始十年左右江州等地还能做到二十税一,但随着南方世家渐渐步入朝堂,登上高位之后,土地兼并、隐田隐户等问题也不再遮掩。
这一年年下来,普通百姓除了要承担原本的二十税一之外,还另外再被逼着缴纳额外的加饷和分摊,且还一年比一年多!
就茂荣县一地来说,这些年杂七杂八的各种税交下来,地里的产出超不多要被收走四成,这还算是少的,像嘉陵府附近那些世家扎堆的地方,能给普通百姓留够四成就已经不错了!
今年雨少,田里的稻谷怕是没多少收成,好在大侄子考中了进士,家里的地如今全都挂在了他名下,不用缴税,葛氏原本是松了一口气,可一想到自己穷困的娘家,那刚松下去的一口气,又立马提了起来。
顾端志正好从葛家坳那边收了几根上好的柳木回来,见葛氏愁眉苦脸的样子,便耐心问了两句。
得知缘由后,顾端志一副“你消息怎么如此闭塞”的模样,不太在意道:“收粮的衙差已经去过葛家坳那边了,今年粮食减产,魏县令做主,减免了分摊,只按照朝廷的二十税一来收。”
葛氏:“啊?!这这,这也减得太多、太多了!”
从十税四,一下子减到二十税一,葛氏闻言并未露出半分喜色,被压榨成习惯了的老实村妇,反倒因为赋税减得太多而极其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