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灵’猜测可能是某种自动防御装置。”
不知道这些人,实际上是德军因为糟糕的坦克设计生产,而衍生出来的长期跟随装甲部队的工程师的“图司机”感觉自己拳头又硬了,想要锤那些把苏军后勤能力搞拉胯的人了。
为什么“普通”的德国机修人员,就能完成薯条旅需要兵人亲自上手才能完成的改装工作呢?
不过内心波动虽然让“图司机”又开始筹划后勤改革计划书了,但其外表面却暂时没有什么变化。
“普及率怎么样?”,“图司机”从侧面向“基尔”确认这个近似孤例的情报的可信度。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构建新的应对方案了。”,“基尔”一边掏出一些普通苏军侦查部队与德军巡逻队遭遇的记录,这些记录都在反应,德国人似乎已经在实验他们的新玩具了,一边掏出了几个装备部给出的方案,推给“图司机”看。
当然由于之前提到的原因,“图司机”还是只能选择其中,最WAAAGH的那个方案。
(一些解释:
1、我们的“士兵”
“通信班”的兵人,由于是系统从古拉格中捞出来的士兵,被“图司机”等人视为与自己性质相同的“苏军士兵”,于是对于“旧军官”兵人来说,这些士兵自然是我们的“士兵”了。
至于他们现在在一些方面,不如外来兵人的原因有如下两条:
一是,原型力量差异,作为战争初期出现“惊慌失措”的苏军士兵,其基础力量自然不如在其他时空算是精英以上的外来兵人。
二是,与外来兵人依靠能力解封提升能力,会在特殊条件下出现力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不同,这些本地兵人的能力提升,更为接近真实苏军士兵,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
当然,基础差异和力量提升方式的差异,只决定了这些兵人能力的起点和增长路径,并不会决定他们的终点。
而且这些本地兵人也有和“诡术”“狂热”一样的本地背景优势,只是现在尚未解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德军跟随装甲部队行动的工程师
纳粹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军工管理水平都是比较低下的,这一问题具体到以坦克为首的机械化载具上就是,当苏联人有能力用两年完成一型坦克从原型到量产的转变时,德国人需要花费5年。
而且设计和制造被分布在八个公司的德国坦克,几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大规模生产。
而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