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每个人都应该有骨气和精神(2 / 2)

世界名人名言 吴哥007 2597 字 2个月前

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陶渊明以其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骨气,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三、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 40 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粮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 600 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和气节。

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在解放战争中,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受阻于敌人凶猛的火力。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军碉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体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每个人都应该有骨气和精神!

这句话非常正确。

有骨气意味着在面对困难、挑战和压力时,不轻易屈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会在权势面前卑躬屈膝,也不会在困境中自暴自弃。有骨气让人在生活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敢于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奋斗。

而有精神则体现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内在的力量。有精神的人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勇于面对各种挑战。这种精神可以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可以是乐观豁达的心境,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也可以是勇于创新的勇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骨气和精神。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同时,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困难面前勇敢前行。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骨气和精神的人都能展现出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下是一些体现“每个人都应该有骨气和精神”的案例:

一、苏武牧羊

苏武在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他始终坚守对汉朝的忠诚,展现出非凡的骨气和爱国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他靠掘野鼠、收草实充饥,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

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陶渊明以其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骨气,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三、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 40 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粮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 600 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和气节。

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在解放战争中,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受阻于敌人凶猛的火力。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军碉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体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